3.禁忌病证
针刺疗法应用广泛,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有其适应病证,超出范围易造成不良后果,对于针刺禁忌病证的论述,包括禁忌状态与禁忌病证两方面。禁忌状态是指患者在特殊身体状态下,不宜针刺。禁忌病证指医家对某些疾病状态禁止针刺病证的归纳。
对于禁忌状态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云:“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人的精神状态,对经脉气血的运行影响重大:大醉之人,气血紊乱,轻者脉滑数,重者脉散乱,甚者神志不清,因人喝酒后气血浮动,若再针刺会使气血运行紊乱,故不宜针刺;大怒之人,气逆而上,上盛而下虚,气血逆乱,故不宜针刺;大惊之人,恐则气下,神魂失落,精神不能内守,气血散乱不收,故不宜针刺。此外,饮食劳倦也是针刺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劳累过度则气血损伤,气虚血少,正气内虚,不宜针刺;新饱之人,中焦处于壅滞状态,气机上下运行不畅,大量气血流注胃肠,经络气血运行相对不足,故不宜针刺;饥渴之人,气血缺乏化源,经络之内气血空虚,也不宜针刺。待疲劳得以恢复、情绪得以平静、醉饱得以缓解,待其气血平和、经气顺畅、神气安定之后,才可行针,方能无误。《灵枢·终始》提及十二针刺禁忌,此状态下脉乱气散,营卫失调,草率针刺,多会导致邪气复生,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素问·奇病论》曰:“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所谓“无损不足”,是指怀孕九个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泄法,则精气耗伤。《针灸甲乙经》中对于针刺禁忌状态的论述基本遵从《黄帝内经》的说法。
《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云:“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窦默认为针刺必须在病人精神安定、精力充沛、没有恐惧之时进行,这样才能防止意外,提高疗效。窦默提出“大饥大饱、大醉大劳,皆不可刺”此与《黄帝内经》的思想一致。过饥、过饱、酒醉、过劳,盲目针刺可导致患者脉乱气散。此外,窦默提出“然大寒无刺,令病患于无风暖室中,啜以粥食,饮以醪酪,令病患无畏寒气,候气血调匀,然后可刺。如此刺之,无疾不愈”。暖室、粥食、醪酪等法使病人气血调匀以不惧寒气,正是抓住了针刺调血气之根本的原则,故可化针刺禁忌于无形。
《灵枢·逆顺》有云:“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意在说明针灸医生首先必须明白针灸的适应证,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针灸治疗,什么情况下不能实施针灸治疗。若病情危重,已经不能通过针灸救治,如《灵枢·热病》云:“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某些疾病到了某个阶段,若脉证不符,表现为死证,切勿盲目针刺,如《灵枢·热病》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对虚证类疾患,《黄帝内经》亦记载了不可针刺的情形:“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灵枢·五禁》提出五夺,“此皆不可泻”,指出气血津液严重耗损,元气大伤,针刺时禁用泻法的5种情况。
《伤寒论》中关于针刺禁忌或误用针灸导致变、坏病的条文有18条,如第16条“太阳病三日……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等条文,论述了伤寒表证、半表半里证、阳明里热证等误用温针或火针导致的各种变证。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论述了脉诊与针灸疗法的禁忌关系。
窦默《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曰“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这说明凡危重病人,色脉证相逆者要谨慎处理,不可草率进针。《针经指南·杂忌法》云:“杂忌法有数端。经云: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于至巧;气血羸劣者,不可刺;久病笃危者,不可刺。”窦默在此引《素问》之文,言“杂忌法有数端”,表明了他对针灸禁忌灵活机动的看法。窦默强调,对针刺有恐惧心理或厌恶针刺者,没有必要与其谈论针刺治病的机理。他认为气血虚衰者,久病危重者,处于人体形气与病气俱不足,即邪正俱衰之时,不可针刺。此外《针经指南·杂忌法》提及“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混混之脉,无刺熇熇之热”,窦默认为大汗如洗者不可刺,脉象浊乱模糊者不可刺,热势炽盛者不可刺。
窦默针刺禁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针经指南》中《杂忌法》《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冬至叶蛰宫说》《太一血忌之图》等文本中。后三部分均为“太一”避忌内容,系直接抄录自金大定五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能是窦默受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凡针灸避忌之法,谨按《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云: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二十八宿为制度,太阴亏盈为法则,并太一血忌,纂成一图,有所治疗,悉皆避之”的影响而摘录此部分内容。
综上所述,窦默的针刺禁忌内容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但窦默并不是盲目遵从,而是在理论学习和临床中验证,解读出其所蕴含的“气血调匀”之理,从而想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符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所言“若遇暴卒之疾,仍需急速救疗,洞达明工,亦不拘于此法”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