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悟思考
窦默为金末元初著名针灸医家,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然其早年所处时期恰逢金元交战,于战乱中辗转学医,先后师从河南清流河医者王翁、山人宋子华、山东名医李浩,得授针灸之法,兼习宋儒理学,终在医道及儒学方面卓然成家,后受元太祖忽必烈礼遇,授以翰林侍讲学士,卒后追赠太师。其传世学术思想可考后人编集的《卫生宝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济生拔粹》《针经指南》等著作,其中尤以《针经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等针灸歌赋名篇及《流注八穴》《针经直说》《真言补泻手法》等篇章最为著名。其著作及学术思想既受到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难经》的影响,也有总结与摘录前人医书如《子午流注针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加之总结师承老师的思想及自身临证经验汇总而成,后世医家对其著作亦有较多注解与发挥。金元以前,针灸临床施术治病多重灸而轻针,窦默洞察前史,感慨疾呼“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其早年身处战乱,面对“设方有效,历市无求”之窘境,“立排疾势”的砭石之术成为其临床治疗疾病的最佳选择。窦默观其师李浩以针治疾“除疼痛于目前,愈瘵疾于指下”,而自己精习针术亦可达“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结聚涣如冰释”之境,故其对针刺之法推崇备至,其著作及学术理论亦围绕针法悉加论述,为后世针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且坚实的基础,对元明时期的针灸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对现代医家而言更是兼具理论研究价值与临床应用价值。
本书从“尊崇《内》《难》,力倡针法”“辨证施治,审证求因”“选穴精当,重用特定穴”“交经八穴,起危笃患”“补泻施术,贵在手指”“一十四法,针要所备”“治神得气,神定效至”“天人合一,按时取穴”“针刺宜忌,谆谆告诫”等方面较为全面且详细地阐述了窦默的主要学术思想,悉察其理论思想,可见窦默著述对后世针灸理论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