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八穴主治症

2.八穴主治症

窦默在《针经指南》中提出交经八穴共治疗213个病证,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疾病均有治疗效果。据《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的相关记载显示,公孙主治27证,内关主治25证,足临泣主治25证,外关主治27证,后溪主治24证,申脉主治25证,列缺主治31证,照海主治29证。正所谓:“以上八穴主治诸证,用之无不捷效。”由此可见,交经八穴的主治病证十分广泛,可针对各科疾病进行治疗。

窦默在《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概括了八穴主症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此处以八经代八穴,点名交经八穴的总的主治范围。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其络别走足阳明胃经,通过胃经“入气街中”与冲脉相通,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经脉从胸走手,在胸中与阴维脉相通,而冲脉与阴维脉通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胃、心、胸相合,进而相关脏腑疾病。列缺为太阴肺经腧穴,通过经脉“从肺系”与任脉相通,照海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为阴跷脉所起之处,故通于阴跷脉,两穴通过经脉联属关系,合于肺系、咽喉、胸膈部,故可用以治疗胸部、呼吸系统、咽喉、膈、肾以及阴虚内热等证候。此4个腧穴均为阴经腧穴,主要与胸腹部相通,治疗当以脏腑病证及里证为主,位置多分布于心腹、胸胁及咽喉部位。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通过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经脉循肩上行通于阳维脉,二者相合于目锐眦、耳后、肩、颈等部位;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阳跷脉起始处,故与阳跷脉相通,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过经脉循行与督脉交与大椎,二者交于目内眦、项、耳、肩膊等部位。以上4穴均为阳经腧穴,且相合部位多位于体表,故其治疗以头面、肩颈等在表之症。

对于交经八穴的针刺操作方法,窦默在《针经指南》中提出:“右法,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扪导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须要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无其所苦,而后出针。”窦默称交经八穴的配穴为“合穴”,在针刺治疗时应按照八穴的主治进行辨证论治,先刺主症穴位,并在得气后,循着经脉走行循按导引,使得气至病所;若病未已,则选择相对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并应停针待气,使得上下经气相通,以提高治病效果。例如,在治疗咽喉闭塞时,可先取照海穴,再取其相应的合穴列缺穴,之后停针以候气,使照海与列缺两穴上下相合,调气以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