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经论治
《扁鹊心书》以“当明经络”为首篇,足以窥见窦材对经络的重视,其言“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恰如《灵枢·经别》所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窦材又言“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表明如果医者不知道经络的含义,就无法识别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无法探究人体阴阳的变化。这与《黄帝内经》思想乃一脉相承。如《灵枢·海论》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卫气》亦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故窦材言“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由此可知掌握望诊,有赖于经络理论的精通。由于经络的存在,脏腑与体表才能相连,虽然不能直接窥见脏腑的病变,但若体表出现异常表现,结合已知的经络循行,便可知何脏腑阴阳出了问题,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经络循行路线可以反映本经的生理病理状况,以便辨经取穴。如“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是主血生病者……口㖞唇胗……三焦手少阳之脉……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故窦材在《扁鹊心书》针对面瘫病曾言“此因贼风入舍于阳明之经,其脉挟口环唇,遇风气则经脉牵急,又风入手太阳经亦有此证”。阳明经循行于面部、口周、鼻旁,邪风入经,阳明经脉拘急则导致口眼歪斜,因此治疗选取足阳明经地仓穴灸治,后服八风散、三五七散,一月痊愈。而手太阳经循行于目内、外眦及面颊、鼻旁,若贼风入手太阳经,也可出现口眼歪斜,故治疗亦可选择手太阳经上相应穴位。
同时,窦材言“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今人不明经络,只读药性病机,故无能别病所在。漫将药试,偶对稍愈,便尔居功,况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对,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经络故也”,表明只认识病机及中药药性,不识经络,临证治病反复试药,不能了解疾病发生的根源,故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变生其他疾病。窦材以此强调经络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