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神得气,神安效定
元代医家王国瑞对窦默的学术思想甚为推崇,其著作及针术多受其影响。王国瑞不仅传承了窦默的思想,并且依据时间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影响的理论创立了“飞腾八法”和“十二经夫妻相合逐日按时取原”,把古代的九宫八卦学说与奇经八脉相结合,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创造了按时针刺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丰富了针灸治神的内容。明代徐凤受王氏“飞腾八法”之启发,深刻认识到奇经八脉气血盛衰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灵龟八法”,并且主张“出针贵缓”,将针刺治神应用于起针时。其《针灸大全》云:“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缓”意有三:一,徐、慢;二,不急迫、态度从容;三,舒缓、放松之意。出针不宜急,宜“缓慢出针”,把握好出针时机;出针手法宜缓和轻柔,不可强用力;宜观察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医者动作应当从容不急迫。其具体要求如下:①出针前做好准备,并遵守一定的出针顺序。②出针不可急于将针拔出,而是慢慢起针,细细体会针下感觉,待针下松动方可出针。③出针手法宜轻不宜重,不可使用蛮力,强行出针。④出针以患者为中心,始终留意患者的状况,在患者处于情绪放松、肌肉松弛的状态时方可出针,若患者情绪紧张、肌肉痉挛时不可强行出针。⑤出针时,医者宜态度亲切和蔼,自然大方,不急躁,掌握言语分寸,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如遇到紧急情况宜从容镇定,不急迫,不慌张。⑥出针后,请患者稍事休息,不要马上离开,以方便观察患者的状态,确定其有无不适。在临床中,医者若能把握好上述“出针贵缓”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把握针下感觉,掌握出针时机,处理各种意外情况,也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治疗。
《针灸大成》的作者杨继洲不但是针灸名家,而且是道家练气高手,他将道家气功融入针刺进行导引行气治疗。《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中说:“然则善灸者奈何?静养以虚此心,观变以运此心,旁求博采以旷此心,使吾心与造化相通,而于病之隐显,昭然无遁情焉。则由是而求孔穴之开合,由是而察气候之疾徐,由是而明呼吸补泻之宜,由是而达迎随出入之机,由是而酌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要,不将从手应心,得鱼兔忘筌蹄也哉!此又岐黄之秘术,所谓百尺竿头进一步者。”这是对“治神”作用及应用最具代表性的阐述。同时,杨继洲也强调:“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由此可见,“出针贵缓”蕴含“治神”之思想,是对治神得气,神定效至的进一步应用。关于得气之感,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云“如神气至,针自紧涩”,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云“如针下沉重紧塞者为气已至”,可见,针刺若得气,则针下感觉滞涩而沉紧,就像在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感觉。患者得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从《针灸聚英》所录之《天元太乙歌》中“气至如摆独龙尾”,以及《医学入门》灸“痞根穴”时出现“腹中响动”特有的得气针感的描述可见,古人早已观察到得气现象,并对其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