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各有所异

四、针刺手法,各有所异

窦默的十四法对后代影响深远,有的医家完全遵循窦默十四式单式手法,有的按照其手法作用进行归纳总结,有的则按照自己的临证经验进行传承创新。

《针灸大全·金针赋》中第一次把这些方法组合起来表述,提出“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这里将前述内容加以组合,以说明相互之间的关系,窦默有捻无提,而《针灸大全·金针赋》有提无捻,余则微改。高武的《针灸聚英》则收录了窦默十四式单式手法,未做调整,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多将十四法看成单式手法的代称。汪机的《针灸问对》中将“爪”和“切”合一,将“捻”法分散在新增的“努”法、“提”法中。后来《针灸大成》提出的“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中,未载动、盘、按三法。

《针灸大全·金针赋》中再次提出十四式单式手法,并按照针刺手法的作用将十四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针灸大全·金针赋》虽亦名十四法,但与窦默的十四法略有差别,不同之处在于将“捻”并入“搓”,改变“按”的含义,并增加与之相对的“提”,即窦默有捻无提,而《针灸大全·金针赋》有提无捻,余则微改。

之后,高武则完全遵循窦默十四式单式手法,撰于1529年的《针灸聚英》中收录了窦默十四式单式手法,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多将十四法看成单式手法的代称。“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以为搓也,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盘者,凡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而已。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后出。弹者,凡补时用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捻者,以手指捻针也,务要记夫左右,左为外,右为内。循者,凡下针于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扪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扪闭其穴也。摄者,下针时得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按者,以手按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爪者,凡下针用手指作力,置针有准也。切者,凡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使伤于荣卫也。按此十四法。所谓进、退、动、摇、弹、扪、摄、循、切、按、爪皆素问针法。搓、捻非素问法也。”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主张针灸必以《黄帝内经》《难经》为本,并对后世诸家针灸之书中违背经旨,“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之处,提出了批评,《针灸问对》一书充分表达了其针灸学术思想。与窦默的十四法比较,《针灸问对·卷之中·十四法》中提出的行针十四法,有努法、提法,而无捻法、爪法。“八努,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泻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不得转,使气在前。气或行迟,两手各持其针,仍行前法。谓之龙虎升腾,自然气血搬运,故曰努以上气。一说,用大指次指捻针,名曰飞针,引气至也。如气不至,令病患闭气一口,着力努之,外以飞针引之,则气至矣。”“十四提,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此外,汪机将捻法分散在不同手法中,在新增的努法、提法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它的踪迹。汪机将窦默的爪法和切法合并,体现在“一切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针之法也”中。最后,二者的按法略有不同。窦默的按法为“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强调加强针感,促使气血运行;《针灸问对》中的按法为“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脉之状,毋得那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强调按法为添气做温补之用。汪机针刺遵循金元医家朱丹溪“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指出针刺补法并非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而是像张子和提出的通过泻实祛邪,去旧生新,以达到扶助正气的作用。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拨乱纠偏、传承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杨继洲《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者、指持者、口温者、进针者、指循者、爪摄者、针退者、指搓者、指捻者、指留者、针摇者、指拔者,并有歌诀以便记忆。“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同时又提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与窦默十四法相比,杨继洲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少了动、盘、弹、扪、按法,而下手八法则少了动、进、退、盘、摄、按、切七法,多了揣法,综合来看,比窦默少了动、盘、按法,多了揣法。“揣: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难经》曰:刺荣毋伤卫,刺卫毋伤荣。又曰:刺荣无伤卫者,乃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是不伤其卫气也。刺卫无伤荣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荣血也。此乃阴阳补泻之大法也。”对于窦默针刺手法各代医家的发展详见表7。

表7 窦默针刺手法古代影响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