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钱乙,补益脾肾
窦材重脾肾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钱乙的五脏辨证理论。钱氏在继承历代医家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上,首创“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体系,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反复强调“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肾主,无实也”,认为脾肾是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窦材继承了钱乙的五脏辨证思想,又尤重脾肾,强调脾肾为人身之根本,认为脾肾之阳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藏先天之精,肾中阳气为人一身之元阳,命门之火不衰,则人身阳气不绝,则可防病祛疾,保身长全。脾为五脏之母,脾阳旺盛,则三焦暖热,方能腐熟水谷,化生气血。若脾阳不足,则下元虚惫甚则性命不保。窦材在其所著的《扁鹊心书》中约有30种病证为脾肾阳虚,其治疗方案是以固护脾肾为原则,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窦材认为固护脾肾不仅可补火助阳,扶助人体正气,抵抗病邪的侵袭,而且可通过诊察太溪、冲阳二脉视脾肾之气的盛衰,判断病人的预后,指导后续的治疗及调护方向。
窦材不仅重视固护脾肾以扶阳疗疾,也非常重视固护脾肾之阳以住世保健,这与《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相合。《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中提出:“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保扶阳气即保阳与扶阳。扶阳为治疗已经损伤的阳气的方法,而保阳则是对未伤阳气的保护。正如窦材《扁鹊心书·窦材灸法》言:“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这种“固肾气”“保阳气”的治疗思路正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窦材认为年过半百可用灸法固护人体脾肾之阳,以使身体强健,可谓与《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相契合,也可见其将灸法扶阳作为养生保健的第一大法。其次,窦材治未病也尤其注重治疗时机的把握。如暑月饮食生冷太过,易伤人六腑,针对于此,窦材认为“凡暑月人多食冷物,若常服金液、全真、来复、保元等丹,自然脾胃调和,饮食不伤,但少壮人须五日一次,恐热上攻眼目也”。针对暑月易伤脾胃,窦材提出可提前服用药物以固护脾胃,避免伤及脾胃以引发他病。窦材重脾肾的思想来自钱乙的五脏辨证体系,将固护脾肾作为扶阳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上注重先后天并补,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