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神得气,神朝气随
承淡安多次提出针刺治疗中要注意治神,应“手如握虎,势若擒龙”,与窦默治神所指针刺时精神专注一致,皆突出了治神的重要性。综其要,承淡安所谓“治神”,一是指精神或意志,亦即“气”,即医者通过长期有意识的锻炼(亦即“练气”),逐步做到能较好地控制和掌握自己的意志,并将这种控制能力合理运用到针刺治疗过程中。二是指医患双方的注意力,即医者在针刺过程中既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又要妥善控制病人的注意力。其目的是减轻进针时的痛感,提高针刺疗效。治疗前,医生要对患者进行精神疏导,通过与病者间妥善的语言交流,增强病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术者在进针时做到沉着冷静,心无旁骛,“神无营于众物”,面色应泰然自若。这样既能给病者以安闲自信之心,又能因下针专注,进针迅速敏捷,而减少疼痛。承淡安认为,古人对于进针分补泻,实质是为了分散病人进针时的注意力。如使病人先咳再进针、于与病人闲谈时进针,皆为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且认为医者仅有进针时的全神贯注是不够的,要加强气的使用,注重心理暗示的作用,使心随意转,通过针的感传,增强病人的针刺感应,提高针刺效果。
董景昌提出动气针法,即针刺、导引、身心相结合的一种针刺方法,以提高针灸得气、行气及治疗效果,达到气至病所的作用,如窦默“本神朝”之意,其中包含了“治神”内涵及特点。①行针手法的刺激,诱导或强迫患者进入被动治神,使“本神定而气随”。②行针过程中,活动患处,使气随神朝,直至病所,虚者荣之,实者通之。③若病程较长,适当延长留针时间,重复上述操作,达到守神的作用,增强疗效。④若病变部位不能活动,则采用局部按摩或深呼吸,达到“神朝气随”,气至病所的目的。⑤在操作过程中,医者也会有意无意地专注于针下,进入主动或被动地“治神”状态,有“以意和之”之意。⑥动气针法易使患者进入被动“治神”状态,克服影响“治神”的环境因素。
五行针灸是自然疗愈针灸流派的代表。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华思礼(JR.Worsley,1923—2003年)教授。五行针灸在天人相应理论基础上,将四时、方位、五材、五色、五脏、五音、五味、十二经脉等相关概念纳入五行体系当中。其对于五行人的分型,主要通过辨别患者的声音、颜色、气味、情志4个方面来判断。对这4个方面特点的描述充分应用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以自然界季节变化的顺序和特质来描述相应的五行人的性格、气质、情感、言行等特征,构成了对五行人分类的基础框架。同时,五行针灸的取穴与子午流注也有相通之处,如按照季节、时间选取时令穴及重视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治疗时,需要关注患者的五行主导一行是什么,可谓简驭繁。此外,五行针灸对接诊过程中的每一步均有详细的要求,如何望眼神、闻气味、听声音,独特的问诊、脉诊方式,不带评价的接纳和用心倾听,以及分步骤、次第展开的针灸治疗过程,都体现了据病人的气血盛衰及生命活动的综合状态施行针刺治疗。
石学敏认为在针刺时注意“醒神、调神”,其含义主要有5个。①以神御针。施针时医者应集中精神,避开施术部位血管及疤痕,观察患者表情及心理活动,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仔细体会针下经气变化,并及时调整针刺手法。②重视对患者的精神治疗及心理安慰。对于“癔病”等神志疾病,应注重语言技巧及精神疗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针刺要求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石学敏认为针刺必须要求得气,得气乃是调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神应而有效,而气至的感觉不应单纯询问患者的针感,而需医者仔细体会针下经气。④脑为元神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石学敏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心与脑互相影响,密不可分。⑤在从医道路上重视精神信仰,“心存乎仁行止于善”。石学敏积多年临证之心得,提出“神之所在——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表现;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必先调神”。石学敏在治疗中善用内关、人中、百会、神庭等穴,调神醒脑,安神定志。他认为,神能导气,气畅则道通,通则不痛。故治疗神志病、诸痛证、肢体经络病证疗效显著。
韩德雄将“治神”用于中风的治疗。他认为“治神”在中风后淡漠的治疗中至关重要。从接诊患者开始察病态之神,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信心的定患者之神,医生聚神辨证处方选穴,再到医生全神针刺、得气和神等,“治神”思想贯穿于四诊合参、因证立法、随法处方、循方选穴、辨穴施术之中风后淡漠治疗的始终。
现代关于得气的认识,现代医家与古代的认识较为一致,认为其有针下沉紧、涩滞或“跳动”之感。陆飚认为扎跳就是“得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王岱的“跳动穴”学说。随着现代针灸技术不断提高和各种新器械——针刀、刃针、铍针、浮针等的广泛运用,得气也被赋予了许多新内容。针刺后腹部如波涛般汹涌的感觉,肌肉的抽动、瞬动,肢体不自主的弹起,患者针灸后全身发热、气血流动等,皆说明得气的关键在于“动”“跳”。目前,主观得气感的研究多以受试者感觉及有经验的针灸师的意见来制定得气评价量表。Vincent等研究结果显示,与针刺得气最相关的感觉是拉拽感、麻、重、钝以及疼痛感,同时发现经穴的得气感仅比非穴得气感略高。White等通过患者感觉结合既往文献报道以及专家意见,建立了南安普顿针感问卷,将针感分为两大类:疼痛的得气感和麻刺的得气感。前者主要包括深痛、钝痛、不舒适感、重、压、刺痛等;后者有热、扩散、麻、跳动感等。该研究还表明,“锐痛感”不应该属于得气感。Macpherson等进行了得气的定性描述研究,结果显示,7种针感与得气最相关,分别是疼痛、钝、重、麻、放射、扩散和刺痛感。Kong等在对针灸镇痛研究时基于既往文献报道建立了主观针感量表(SASS),主要包含了刺入、刺痛、跳动、烧灼、重、满胀、麻、酸和痛等9种感觉,并将每种感觉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结果发现,酸、麻感与针刺镇痛有明显的相关性。而David在将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针感量表(MASS)翻译成中文版时,根据众多研究得出的“锐痛”不属于得气感这一结论,将“锐痛”从得气描述项中删去,发现量表的整体效度不变。此外,一项对200例患者针感调查的结果显示,最常出现的针感依次为胀(94%)、酸(81%)、触电感(81%)和麻(78%)。Hui等调查认为,钝痛属于得气感的一种,对治疗有利,而锐痛感不属于得气并且对机体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