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 过敏性鼻炎
李某,男,45岁,河北沧州人。就诊时间:2018年4月30日。
主诉:发作性鼻痒、鼻塞、流涕、喷嚏3年。
现病史: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呈发作性,每日数次,曾就诊于当地诊所,服用多种药物,但效果差,之后每于季节变换或受凉后出现上述症状,病情时轻时重。半个月前受风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喷嚏频做,鼻子奇痒,全身倦怠,影响日常生活,遂来就诊。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2℃,BP 130/88mmHg,P 76次/分,R 18次/分。神清,精神倦怠,气短声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耳鼻喉专科检查示鼻黏膜苍白、水肿。
中医诊断:鼻鼽,风寒外袭证。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治疗:
针刺治疗。针刺取穴:百会、神庭、大椎、印堂;双风池、迎香、风门、肺俞。俯卧位,刺大椎、风门,每穴捻转1分钟后起针。仰卧位,针百会、神庭,均平刺,头皮针捻转法,200次/分。印堂,提捏进针,针尖沿皮向下,风池针向鼻尖,迎香向印堂方向透刺,肺俞斜向脊柱方向。肺俞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给予印堂、迎香、风池穴雷火灸,先温和灸再行雀啄灸,每穴5分钟左右。针刺、雷火灸均每周3次,治疗2周后症状减轻,又巩固治疗1周,患者症状缓解,停止针灸。
为控制季节变换时再次复发,嘱其三伏期间来我科进行三伏天灸治疗。当年7月14日患者复诊,选取印堂、大椎、风门、肺俞、心俞、天突、膻中等穴(交替取用,每次6穴即可)三伏贴治疗。三伏贴处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以3∶6∶4∶4混匀粉碎后,以姜汁调匀贴敷于上述穴位处,2小时后取下,每10天1次,以贴敷局部起泡效果为佳,共贴敷5次。患者当年秋冬季节未复发。随访2年未再发作。
按:肺开窍于鼻,鼻气通于肺,故鼻病多责之于肺。该患者平日肺气虚弱,复感外寒发病,治以温肺散寒,补益肺气。百会、神庭、大椎为督脉穴,督脉主一身之阳,刺之可激发经气,温经散寒。印堂、迎香均为鼻周穴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之可通鼻窍,祛风散寒。风池、风门均为祛风要穴,配合肺俞,温肺化饮。印堂、迎香及风池给予雷火灸,灸中的芳香开窍药物和局部的高温作用,能进一步开通鼻窍,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故治疗数次即控制症状。然而,过敏性鼻炎属于不易根除的病证,不可症状控制即收手,而应该继续巩固,防止复发。故本例在症状发作期给予针灸治疗,而选择三伏天症状缓解时进行三伏贴治疗。三伏贴疗法属于天灸疗法,因选择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又称三伏灸。根据《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三伏为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开泄,药物易于由皮肤渗入经络气血,直达病所,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一些慢性虚寒性顽固性疾病,正是最佳治疗时机。另外,阳气在三伏天也容易外泄,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原则,也适宜在夏季三伏期间扶助人体正气。因而,三伏贴治疗是使人体正气得自然界阳气辅助,能最大限度地祛风散寒,祛除沉疴,而本例患者持续3年的疾病即告痊愈。患者此后每年三伏期间均来进行三伏贴治疗,随访无复发。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患者以过敏体质居多,常在季节交替或受凉后发作,缠绵难愈。其发病多由肺气虚弱或脾虚、肾亏使肺气受损,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津液停聚,遂致鼻窍阻塞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曰疡寒热胕肿”,这些均表明季节气候的变化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治疗以补益肺气、宣肺散寒通窍为主。有学者认为,寒邪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寒论治常获良效。另有学者应用“一气周流”理论治疗过敏性鼻炎,以运中利湿、疏通一气周流道路为法,自创“敏宁方”,也每获良效。西医也称过敏性鼻炎为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反复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常伴眼痒、结膜充血和/或流泪。季节气候变化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外在条件,过敏性体质是发病的内在依据,脏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改变决定发病与否。因而,过敏性鼻炎的季节易感性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衡的结果。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等。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验到,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因其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对少数惧怕针刺治疗者,也可以采用灸法治疗,尤其是雷火灸疗法,疗效颇佳。另外除发作期控制症状外,一定不要忘记在其缓解期巩固效果,防止复发。对难治性病例,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优势互补,协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