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必用方,补必用员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出自《素问·八正神明论》,历代医家多从针刺补泻入手对其论述。“泻必用方”,窦默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中引用《素问》原文,提出“泻必用方,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此处“泻必用方”指真气充盛为刺泻之机,邪气易泻。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当选择“月方满”“日方温”“身方定”的时机,在实施针刺操作时,当候“息方吸”“复候其方吸”“复候其方呼”的时机分别予以内针、转针、徐引针的干预。“方”更强调的是当其时、当其机,此时此机便是“气盛”,真气充盛而邪气易泻。
窦默引用《素问·八正神明论》及王冰注“夫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行谓行不宣之气,移谓移未复之脉,故刺必中其荣,又复候吸而推针至血”。“补必用员”,“员”为圆活、通圆之意。马莳云:“正以物之圆也,可行可移。”张景岳也指出,“行者行其气,移者导其滞……必用员以行之补之”,强调补法需使经气流通,若圆之外形,回还周流无滞涩之弊。“员”应是指根据经气的气血运行规律,把握时机、颐养五脏血气与神气,则可达补益真气至隆至盛的目的。
可见,“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实际上指出了针刺补泻时必须掌握的规律。张志聪云,“方圆之道,非用针之妙,在得气之神也”,此即说明了“方圆”并不是指针,而是指如何促使得气取效,这是针刺的目的所在,为此即应掌握一定的规律。张志聪解释“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时,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气方盛,月方满,日方温,则人之真气充而邪气勿泻也。身方定,阴阳不相错也,思方吸而内针,吸天地之气以助其气也,故泻必用方,其气盛而勿行焉”,从而说明了这个规律是掌握适当的时机。从另一方面讲,“方圆”亦有表天地之意。例如汉代班固《西都赋》中有“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唐代吕向注释曰“言建宫室,方圆取象天地”。此外《淮南子·本经训》亦有“戴圆履方”的记载。自然方圆有指天地之说法,可以看出“泻必用方”就方义而引申解之,则方者以天人之气方盛,天气盛以月方满,以日方温也;人气盛,以身方定,以息方吸也,此时再按呼吸补泻的方法进针。故泻必用方,候其气盛而行焉,可见“泻必用方”指的是针刺补泻的时机。
总而言之,“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指出了针刺时应掌握的具体规律,这种规律即针刺的时机,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地方均有相关论述。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粗守关,上守机”,意为上工能了解经气至的时机。“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这里就指出粗工与上工的最大差异是不能掌握此种针刺规律,即不能及时掌握补泻的时机。“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这种补泻规律的要领,即根据气的盛衰、呼吸之气的出入,进行进针或出针。此法为针刺的补泻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规律为后世的“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