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烧山火、透天凉法

6.《针灸大成》烧山火、透天凉法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所著,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关于针灸的集大成之作。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记载于《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人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根据前再施也。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杨继洲认为,烧山火手法的操作目的是针下产生热感,要达到阳气入内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须从阳引阴,将天部所产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如此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冷气即除。透天凉手法的操作目的是针下产生凉感,要达到阴气隆至必须在阳邪已退之后,阴生于阳,才能奏效,因此,必须从阴到阳,将亢盛的阳热之气,从地部逐层引导至天部而宣泄去之,如此寒凉之感自生,阳热之邪尽退。《针灸大成》对烧山火、透天凉两种手法的最大贡献是加入了“鼻吸口呼”和“口吸鼻呼”的操作,这是对《针灸问对》中“天气入,地气出”与“地气入,天气出”机理的具体化。

综上可见,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手法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其核心的机理始终如一,即如《难经》所载“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以引气入深层和引气出浅层为目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了“徐疾”“九六”“呼吸”等操作,在流传的过程中也衍化出了众多的操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