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理论,针刺手法
2025年08月10日
一、三才理论,针刺手法
《黄帝内经》对三因学说叙述较为广泛,其以天地人立论,并主张治疗取法天地。《灵枢·九针论》云“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提出了针灸针具的选用是法象于天、地、人而产生。北宋琼瑶真人的《针灸神书》载有“针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涌泉与璇玑、百会”,初次阐释三才配穴之法,但由于流传不广,故影响较小。至元代,窦默在《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又言“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由于窦默学术思想影响较为广泛,至此三才配穴思想方逐渐为后世所重视。之后,窦默再传弟子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对三才穴进行了详细注解:“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应乎三才也。”三才刺法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素问·针解》载:“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由于窦默《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影响深远,后世结合其三才配穴理论,逐步衍生发展出了三才刺法。如明代杨继洲即在窦默的影响下,于《针灸大成》中提出“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使三才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了三才理论的内涵,并为临床针刺手法的丰富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针刺临床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