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扶阳思想,深受道家影响

一、重视扶阳思想,深受道家影响

“扶阳思想”应不源于《黄帝内经》。目前,认为“扶阳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的主要根据是《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以此推断《黄帝内经》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然而经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黄帝内经》并无明显的“扶阳”或者“崇阳”之意。王冰注曰“此明前阳气之用也,谕人之有阳,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日不明则天境暝昧,阳不固则人寿夭折”,“言人之生固,宜藉其阳气也”,“此所以明阳气运行之部分,辅卫人身之正用也”。《黄帝内经》以天上的太阳来比喻人体的阳气,确实强调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阳虽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阴不重要。阳气应安于其位,不可自过其度,失其本位。阳气的作用是“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是与阴之藏精相对而言的。故《黄帝内经》强调:“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二者相依,不可偏废。若无大地的承载,没有水的涵养,虽有天、日,生命亦无由发生。故认为《黄帝内经》有“扶阳”“崇阳”的思想,便是断章取义了。《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阴阳平衡、阴平阳秘为人体健康的准绳,故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

笔者认为,窦材的扶阳思想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教在北宋被誉为“国教”。据《闻见前录》记载,宋太宗欲立寿王赵恒为皇位继承人,怕诸王不服,以道士陈抟的相术高明,请他遍相诸王,说明道教的地位极高。此时期,道教已经走向了世俗化与大众化,道教活动成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对世人的思想必产生影响。道家注重扶阳,“消尽阴翳,练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扁鹊心书》言“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壮必长生”,与道家扶阳思想吻合。《扁鹊心书·住世之法》载:“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中云:“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窦材强调真元,即真元是人的根本,此外书中还有不同的称谓,如真气、真阳、元气、肾气等。《难经·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真元的衰旺关系着人身的健康与寿数,关系着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扁鹊心书》中所述病种与真元有关者,有伤寒、痈疽、疟疾、水肿、斑疹、失血、鬼祟等30余种。

人身立命全赖坎中一阳。坎,二阴一阳,居北,在人为肾、位下,下者竞上。阴升赖坎中之真阳,阳降借离中之真阴。人身左升右降,胎阴抱阳而成太极循环周流不息,其动全赖真阳。书中所载30多种病证中,凡辨证归于肾虚者,都用到了关元穴,为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为人体之根元,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艾灸关元,可以大补元气,温肾通阳。肾虚所涉及的疾病,如中风、臌胀、虚劳、黑疸、淋证、破伤风,及其他疾病久治不愈迁延至肾,凡出现肾气衰败的征象,皆灸关元。

另外,所附神方记载的治病丹药有40余种,成分以雄黄、硫黄居多,更加证明了其思想与道家的关系。综述而论,窦材的扶阳思想不源于《黄帝内经》,而是与当时社会盛行的道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