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之法,辨证施治
2025年08月10日
3.补泻之法,辨证施治
得气,是针刺入皮肤后,达到一定深度,医者得到或感觉针下“邪气来也紧而疾,正气来也徐而缓”,如滞涩感;病者有酸、麻、胀、重、痛、凉、热、蚁走感和触电感等感觉。在得气的基础上,使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调之等补泻手法,达到气至。这样整个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在手法上才算完成,正如《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向伸之,是谓泻”所言。《备急千金要方》也说:“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因此,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也是针刺疗法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散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法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则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经指南》中的摇法、搓法、扪法、捻法等,可从不同方面体现针法的补泻原理。摇法即搬动针柄,以针尖部位为支点,使针体往复摇动,摇而带提或边摇针边出针是泻,开大针孔,以泄邪气,泻法用之。搓法是以手指向左,或向右,或向前,或向后单向捻转针体,通过针体以不同的速度转动而产生补泻和扩大针感的作用;同时,因左右、前后转动还可出现寒凉感和温热感,故是一种简单的热补、凉泻手法,后世提出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完善改进的。扪法是在出针后,用手指扪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是开阖补泄之补法,用于各种虚证的治疗。
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用摇法、搓法、扪法、捻法等针刺补泻,使“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