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起沉疴,壮数宜大

2.灸起沉疴,壮数宜大

重灸是“大病宜灸”学术思想的核心。所谓重灸,主要指壮数宜大。“大病宜灸”,即大病“须加艾灸,方保无虞”。所谓大病,即危难急重症。《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言:“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劳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证,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又在《扁鹊心书·大病宜灸》中言:“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诸如伤寒、中风、水肿、心痛、肠痈、肠痔、产后虚劳、胎寒腹痛、带下、小儿午后潮热等多种大病若不用艾灸、丹药将不能保命。他认为灸法针对人体患病后三阴虚寒证,具有起死回生之效,把灼艾作为首选的急救扶阳措施。如“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若吐泻后,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不灸则死也。”“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从治疗中,可看出窦材的灸治壮数从几十壮到几百壮不等,从《扁鹊心书》全书来看,每次灸百壮以上至五百壮者,较为常见。窦材认为灸数多方能治大病、驻命根,故久病、重病大多在百壮以上,甚至达到六百壮,对于虚证、重证、寒证施灸的壮数多则百壮甚至千壮,如此方能“接续真气,力挽狂澜于无形”。此外,窦材亦指出病情轻重与艾灸壮数的直接关系。病情的轻重与人一身阳气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阳生阴长,生化之权,皆由阳气,真阳不足,则病生矣。灸法取于火,以火性而至速,体柔而至刚,能消阴翳,可助人之阳气。而大病乃真阳大虚,非大火无以能疗。故欲治大证重疾,必须大量施灸。其在《扁鹊心书·黄帝灸法》中所列举的25个病证,有17个病证施灸量在三百壮以上;《扁鹊心书·窦材灸法》中所治疗的48个病证中,灸量达两百壮以上的就有32个。由此可见,窦材灸法的特点就是灸量大,刺激强。故《扁鹊心书》中各穴的施灸壮数较其他针灸医籍为多,一般为数十至一二百壮,而关元等穴则多达五六百壮。如“梦泄”条云:“若肾气虚脱,寒精自出者,灸关元六百壮而愈。”且由书中所附医案看,运用大剂量灸法确实可用于救治一些危急重证。如“一人病休息痢已半年,元气将脱,六脉将绝,十分危笃。余为灸命关三百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已平,痢已止。”又如“消渴”条云:“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气虚,非内热也。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胁气痞而喘。余曰:前证止伤脾肺,因凉药复损元气,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复生。”总之,窦材认为,只有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多数疾病只有大量施灸,才能“补接真气,以固性命”。而对于“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的质疑,窦材予以坚决否认:“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然窦材虽提倡重灸、大灸,书中所说三五百壮,并非是一日所得,而是每天连续而成。窦材在施灸的使用上主张辨证施治,在大病和小疾中便有施治的不同,书中引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认为此可“补接真气”和“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

此外,窦材主张艾灸取穴少而精,全书记载应用的穴位只有20余个。《扁鹊心书·周身各穴》列常用穴位26个,而在用灸法治疗的80余种病证中,所涉穴位仅有23个。在此23穴中,尤以关元、命关(即食窦)、中脘3穴使用次数最多。其中关元一穴用于30多种病证,为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一穴。除上述3穴外其余诸穴使用次数多在5次以内,可见《扁鹊心书》取穴既少且精。《扁鹊心书》不仅选穴数量少,而且在大多数病证中,多以独穴治疗,不加配伍,即使配伍,也不过二三穴。这是窦材取穴精少的又一特点。就取穴范围而言,《扁鹊心书》选穴以脾、肾、任脉居多,依旧以温补阳气、补益脾肾为要务,强调了脾、肾在灸法中的关键性与重要性。所列灸法中,扶阳当以肾阳为首,其次为脾阳、心阳及其他脏腑之阳。“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人身阳气,赖此生发,在施灸时,首先考虑扶助脾肾之阳,故选穴时着重考虑脾肾二脏,以关元、命关为常用。其在书中所载30多种病证中,都用到了关元穴,为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艾灸关元穴,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补益阳气,使肾中精气盛而体日壮。而命关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主治“一切大病属脾者”,于此处施灸可增长后天之精。命关、关元同取,则共奏补脾固肾,先后天互生,调气回阳之效。他在《扁鹊心书·窦材灸法》中强调:“伤寒惟此二证(太阴、少阴)害人甚速……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书中用灸命关、关元治愈的病例也有很多,如“一人病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蒿汤,次日更深黄色,偏身如栀子,此太阴证,误服凉药致肝木侮脾。余为灸命关五十壮,服金液丹而愈。”又如“余治一伤寒,亦昏睡谵语,六脉弦大,余曰:脉大而昏睡,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人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痛,灸至三鼓,病人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由此可见,该2穴为《扁鹊心书》中的保命要穴。

窦材施灸辨证精准,使用灵活。其将灸法列于众治疗方法之前,可见其对灸的重视程度。其在医案中凡用到灸,施灸穴位少,灸量大,可谓效专力宏,即使危重病也常用灸法。少则五十壮,多则上百,越是危证、重病灸量越大,如消渴“正法先灸关元二百壮”。灸法危难时刻应用,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但窦材也不是一味用灸,如痹病“若轻者不必灸”。总之,窦材临证不是均施以重灸,而是辨证论治,找到症结的源头,既准又狠,毫不留情地拔掉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