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时间医学

2.时间医学

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理论的生克制化来推算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盛衰和经脉穴位的开阖,构成了传统针灸学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治疗体系,深刻地表现了中医的天人相应观念的思维特点,把时间与针灸治疗结合在一起,强调了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阴阳五行理论是在人们对抗神权及天命论,同时对大自然不断探索及劳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在子午流注针法中的阳日阳时开阳腑、阴日阴时开五脏,经生经、穴生穴等原则都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天干地支则是作为子午流注的气血流注时间的推算符号,分别用天干及地支配合脏腑用以描述不同时段各个经脉的气血盛衰,将人体经脉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具体化。由此子午流注理论才将自然界、时间、空间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间针灸医学。

流注针法是我国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专门研究人体脏腑、经脉的气血随时间的推移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学说。时间生物学和时间医学是以生命体中普遍存在的时间节律性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子午流注针法也把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盛衰开阖作为针灸施治的首要条件,二者在理论思想上的相似之处,使得阐明子午流注针法的科学实质成为可能。现代时间生物学和时间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为传统的子午流注理论提供了科学的证据和先进的研究手段。对子午流注的研究还应该借助现代时间生物学,重视生物节律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因“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其实验团队将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分离出一种能够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基因——period基因,这种基因编码出的一种蛋白,会在夜间累积,在白天分解,随后多种“周期性”基因编码的蛋白成分被发现参与了生物钟系统过程,从而阐明了生物钟的分子机制,让我们知道了昼夜调节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为时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理论基础。生物钟,即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广泛存在的生命现象,为了使生物体更好地适应地球上周而复始(如四季变化、昼夜变化等)的环境,逐渐进化所形成的机体固有的节律变化。生物钟的核心分子成分是一组调节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细胞自主昼夜节律钟的存在为细胞/组织/器官提供了预期的选择性优势,从而在适当的时间和强度下响应潜在的刺激。最基本的昼夜节律机制包括一个自动调节转录和翻译反馈回路,在24个昼夜循环中协调细胞功能。由于生物长期受到自然环境节律的影响,为了繁衍生存,必然适应自然界的节律时节变化,因此,生物体的内部通过自身的调节逐渐形成了类似时钟的节律,即“生物钟”。

时间医学的特性研究可以分为周期性与进程性两种。周期性研究关注研究对象的时辰、季节、年及生命的循环节律;进程性研究则关注研究对象生理、病理演化过程中各个时间横断面的现象与规律,包含人体衰老与死亡的时间进展规律。时间的本身是均匀向前流动的,生物的周期性现象是由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光照及气候周期性变化所引起。子午流注针法将时间、空间因素与生物的节律性结合起来,以天人相应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取象比类等方式描述人体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综合观察与描述人体活动节律与自然周期变动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