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内》《难》,力倡针法

一、尊崇《内》《难》,力倡针法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有关经络学说和刺法内容的论述很多,奠定了针灸理论的核心部分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病证、治则及诊断等相关内容,同时对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经脉气绝证,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病证也作了详尽了论述。《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确立了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为后世奇经八脉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完善了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论述;对配穴法及刺灸理论作出补充,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等。

窦默尊崇《黄帝内经》和《难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基础,从人体生理、病理特性来分析病因病机,以疾病的寒热虚实为选穴处方的依据。同时窦默力倡针法,《针经标幽赋》首载“拯救之法,妙用者针”,《流注指要赋》首载“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开工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针刺原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其针刺特点严谨变通,同时重视得气与调神,针刺手法既简洁明了又幽深奥妙,对后世针灸的发展起到了传承创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