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配穴,旺衰开阖
《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曰:“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用天干地支的变化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的盛衰,结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察腧穴开合的时机,从而选取一些特定穴,施以针刺补泻,以求得最佳针刺疗效。经脉气血时时在变,故合以干支、时辰,达到应其时穴开,失其时穴阖的原则。同时强调医者在针刺时不仅要“察岁时于天道”,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时间的变化,还要“定形气于予心”了解患者形体气血的虚实。窦默认为人体经气流注在“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方终”,“太阴生”和“午前卯后”,“月朔死”和“离左西南”等方面具有“日时之旺衰”的现象,因而要在不同时间段,依据经气流注规律取相应经脉的腧穴,而治疗各类疾病。后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中对子午流注也有详尽的阐释:“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流者,往也;注者,注也。”此论明确了望朔不补、晦弦不泻的针刺施术,指出人体的阴阳气血根据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流是经过,注则蓄满,人体的各种功能也随着时辰的不断变化发生周期性节律性开阖,刻画出“按时配穴”的理论依据。
《难经·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窦默将补母泻子法结合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的原则进行临证配穴,以达到平衡经脉气血、祛病强身的目的。十二经脉中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均相应具有五行属性。阴经五输穴的五行顺序为木、火、土、金、水,而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顺序为金、水、木、火、土。每一条经脉中,都可以在五输穴中找出本经生我的母穴和我生的子穴,用本经的母穴补虚证,用本经的子穴泻实证,就是五输本经补母泻子法,如表5所示。
表5 五输本经补母泻子法

续表

《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临床运用时从井穴开始,每24分钟开一穴,依次是井、荥、输、经、合,阳经上的原穴与输穴并过,一日十二个时辰内十二条经脉的五输穴,共六十六穴,时时有穴可开。临床应用该针法时,不需推算,而是直接查“一日六十六穴针法开穴表”,如表6所示。
表6 一日六十六穴针法开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