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治神守神,务求针刺得气

二、强调治神守神,务求针刺得气

关于神的概念,赵京生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形成年代及古人朴素的哲学观的综合分析认为古人对“神”的概念表达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莫测的变化;天地的法则;万物的主宰。《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这里的神是指五脏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两处提到治神,其中之一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这里的神是指心神;另外“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其中的神则是指法天则地的养生原则。而《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此处“守神”实为守脉中血气的变化。窦默尊崇经典,非常重视治神、守神的应用,认为神定才能效至。“上守神”也已成为后世医家不懈的临床追求,然而现代医家对“守神”的理解却渐趋多元。更多医者将“守神”与“治神”及“本神”均理解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精神集中,心无旁骛,用心体察针下感觉与病人反应。笔者认为,这种对治神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古人治神一词的概念应包含医者精神内守的用心体察,对病人身体气血运行状态的细微把握,天人相应整体观的认识和运用等多个方面。当然,古人传达的思想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对于治神的理解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传承经典,引申发展,守正创新,即为达到目的。

得气与治神、守神,相辅相成。守神是针刺的原则和前提,得气是守神的结果,是效至的必要前提。反之,精神涣散,不用心体察病人的身体状态,针下无感,不容易得气,病人的治疗效果很难达到。那如何判断得气与否呢?主要看医者针下的感觉,得气者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则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在临床工作感觉确实如此,如针下松软,没有阻力,则需行手法催气、候气,直至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