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针之法,进针不痛
2025年08月10日
1.下针之法,进针不痛
一般来说,患者在针刺前常可因精神紧张而使局部肌肉挛缩,进针自然会痛,严重的甚至会滞针。若在腧穴上按压,可松弛挛缩的肌肉,减少滞针的发生。由于针刺是在医生与患者的肌肤接触中进行的,医者对患者皮肤进行轻柔的按摩,病人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从而减轻或消除紧张情绪,有利于针刺治疗的顺利进行。《难经·七十八难》说:“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另外,按照《难经·七十八难》中“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思想,强调刺手“轻而徐入”的同时,不可忽略押手与刺手共同配合的重要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以及窦默《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指出的“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等,均是此意。《针经指南》中的爪法和切法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针刺前通过押手爪切穴位,一方面能通过定位揣穴,分离筋骨,避开血管,以确保准确取穴及进针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爪切疏散穴位卫气,宣散穴部气血,避免损伤人体体表正气;此外,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心理,减少肌肉的紧张度。三种作用叠加可以减轻针刺时的痛感。西医学认为爪切腧穴可使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充血,皮肤疼痛阈值升高,故针刺不痛。因此,下针之时注重押手的爪法、切法,以使气散,减轻针刺时的疼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