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补泻,方法详实
寒热补泻手法,是由多种单式手法组合而成,是比较常用的复式补泻手法之一。其针刺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只是理论上的阐述,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窦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寒热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针刺补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素问·针解》中有“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的针刺补泻要求,并指出了其原理是“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即针下阴气隆则寒,阳气隆则热。但该篇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具体补泻的针法,窦默在此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能够在补泻时使患者产生明显寒热感觉的针法,并命名为“寒热补泻”。《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指出:“假令补冷,先令病人咳嗽一声,得入膝理;复令病人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进肾肝之部,停针。徐徐良久,复退针一豆许,乃捻针,问病人觉热否?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气,内针、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该方法是在呼吸补泻的基础上使用捻针、开阖等手法操作,并按照生成数将鼻吸口呼及口吸鼻呼的呼吸诱导方法结合到补泻方法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达到使患者产生寒热感觉的目的。针刺治虚证可以使正气充实,针下产生热感,只有气得以充实,针下才能有热的感觉产生;针刺治实证可以使邪气得泄,针下产生凉感,只有邪气衰去之后,针下才能有凉的感觉产生。
虚补实泻、清热温寒,皆为临床诊治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这是医生离开了补虚泻实、清热温寒这个基本原则。在临床针刺治疗疾病时,针刺实热证须使邪气虚衰,可以留针,待阴气隆盛,针下有寒凉的感觉后,就可出针,可以起到泻实清热的作用;针刺虚寒证须使正气充实,留针过程中施以多种手法,使阳气隆盛,针下有温热的感觉后,方可出针。气至后,应该谨慎守候,决不能失此时机而随意变更手法。窦默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寒热补泻的操作方法,这对后世的一些复式补泻手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