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邪祟

案例3 邪祟

此证皆由元气虚弱,或下元虚惫,忧恐太过,损伤心气,致鬼邪乘虚而入,令人昏迷,与鬼交通。当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二百壮,鬼气自灭,服姜附汤而愈。邪祟乌能着人,人自着之耳。果立身正直,心地光明,不负君亲,无惭屋漏,鬼神钦敬不遑,何邪祟不敢乘哉?惟其阴幽偏颇,卑惵昏柔之辈,多能感此,有似邪祟之附着,究非邪祟也。盖由人之脏气受伤而神魂失守。故肝脏伤则意不宁,而白衣人来搏击;心脏伤则神不宁,而黑衣人来毁伤;脾脏伤则意有不存,而青衣人来殴辱;肺脏伤则魄不守,而红衣人来凌轹;肾脏伤则志多犹疑,而黄衣人来斥辱。此皆神气受伤,以致妄有闻见,不觉其见乎四体,发乎语言,而若有邪祟所附也。正法惟有安其神魂,定其志魄,审其何脏之虚而补之,何脏之乘而制之可也。

一贵人妻为鬼所着,百法不效。有一法师书天医符奏玉帝,亦不效。余令服睡圣散三钱,灸巨阙穴五十壮,又灸石门穴三百壮,至二百壮,病人开眼如故,服姜附汤、镇心丹五日而愈。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素问·移精变气论》又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张景岳亦言:“凡精血之生,皆为阳气,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强则寿,阳衰则夭。”由此可见,阳气与神均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有营养神志的作用。对此,王冰注曰:“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张介宾注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张志聪注曰:“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总之,阳气可以通过气化作用,内化为精微,来充养神气,可使其精明,功能正常。因此,当阳气出现异常,则出现“神”的异常。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火性光明,烛照万物。将心喻为阳脏、火脏,其意义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唐宗海《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实际是强调心以阳气为用,以及心阳的温通血脉和兴奋精神的作用。邪祟之病,皆由阳气亏虚,累及各脏腑,损伤心神所致。其病因主要以阳虚为本,故以“培阳补元”为治疗原则。窦材灸法明辨经络,此病多因元气虚弱,忧恐过度,损伤心气所致。

巨阙,巨,大也;阙,宫门也。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宫门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巨阙属任脉,任脉乃阴脉之海,胸腹上部之气汇聚于巨阙,而心位于胸中,故灸巨阙可补益胸腹之正气,以助心阳。巨阙又为心之募穴,有通达心肺、益肾元、健脾胃、补气血、和阴阳之功。文中重灸巨阙两百壮,可直达补益心阳之功。心阳充盛,则邪不复存。

巨阙穴除应用于治疗邪祟病外,《扁鹊心书·黄帝灸法》还记载将此穴用于治疗因元气虚弱忧恐过度,损伤心气,以致魂不守舍所致的“鬼邪着人”。《扁鹊心书·窦材灸法》中记载因心气不足,外感风邪,客于包络,蒙蔽心神以致神志逆乱所致的“风狂妄语”;因思虑太过,耗伤心血导致的“昏默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