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头晕

案例1 头晕

张某,男,62岁,河北石家庄人。就诊时间:2020年7月25日。

主诉:头晕、头沉伴站立行走不稳1周。

现病史:患者于发病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沉,颈枕部酸痛不适,伴站立及行走不稳,症状呈持续性,卧床时症状减轻。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复视,无耳鸣及听力减退。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3℃,BP 138/86mmHg,P 74次/分,R 18次/分。神清语利,高级脑功能无异常,颅神经检查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颈枕交界区肌肉压痛,双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

辅助检查:颈椎MR示C3—C7椎间盘向后突出,相应水平硬膜囊前缘受压。头CT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颈椎病,颈源性眩晕。

治疗:

针刺治疗,每日1次。取穴:百会、四神聪、大椎;双天柱、风池、完骨、翳风、阿是穴、肩井、昆仑;C3—C5双侧夹脊。针刺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先针昆仑,次针双天柱、风池、完骨、翳风、阿是穴、肩井,然后针刺百会、四神聪、大椎,最后针刺颈椎夹脊穴。针后给予双天柱、风池、完骨、翳风每穴捻转1分钟,其余穴位每穴捻转30秒,均平补平泻,10分钟行针1次,留针25分钟后起针。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颈部舒适,头晕减轻,治疗3次后,患者头晕缓解,颈部酸痛减轻,继续巩固治疗1周后停止治疗。

按:椎动脉在颈椎的横突孔里走行,在颈枕交界区域,血管走行特别迂曲,极容易受到周围肌肉软组织的刺激、挤压而影响头部血供。该患者颈部肌肉酸沉疼痛,结合颈椎MR提示患者存在颈椎病,颈部肌肉软组织僵硬粘连、痉挛,刺激椎动脉从而造成头晕站立不稳等症状,因而选取颈后部的天柱、风池、完骨、翳风等穴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松解肌肉软组织的粘连,进而改善颈后部的循环代谢状态,再配合头颈部局部取穴及经络辨证远端取穴,故能迅速起效。

关于治神,针刺操作前应向病人解释病情,取得对方信任,嘱患者注意力集中于治疗部位,医者可以做一些语言解释和引导,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做到精神内守。而医者本身,同样需要内练精神,将意念专注于针上,渐渐达到手如卧虎、心无旁骛的境界,然后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神定效至。而治神得气,也同样奇妙。治疗时,以左手在颈后部反复探寻反应点,找到阿是穴,左手按压,驱散邪气,右手刺入后稍稍提插捻转找到得气感,病人可在每次进针后都有种直中要害的感觉。医者可以感知针下既不是太松又不至于太紧涩,正如《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所描述的“气之至也,如鱼吞钩儿之沉浮;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眩晕是一种空间定向能力或平衡感觉障碍,发病机制多为前庭系统受到刺激或系统通路病变损坏所致,按照病因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及非前庭系统性眩晕(颈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本体感觉性眩晕、全身疾病性眩晕)。眩晕或头晕的诊治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骨科、精神心理科、眼科、儿科和内科等,从单一学科的视角看眩晕或头晕具有局限性,多学科合作是必然趋势。对头晕的治疗要基于正确的病因分析。有研究报道,头晕或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和前庭性偏头痛,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段是45~59岁,随年龄段增加脑血管病导致的头晕比例增加,但仍有部分头晕或眩晕患者病因不明。对能明确病因的头晕患者,如颈性头晕、后循环缺血性头晕,采用针灸治疗,选取颈部天柱、风池、翳风及头部百会、四神聪等为主穴,也可配合颈部推拿,通过改善颈部肌群的紧张及痉挛状态,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常能迅速改善症状,一次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