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宜灸,效有奇功

四、大病宜灸,效有奇功

灸法防治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灵枢·官能》中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医家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窦材继承发扬了前人的宝贵学术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灸法理念,其认为“燧人之法,食必用火,万代苍生得以活命”,故艾灸为补阳第一大法,将灸法作为其起沉疴、扶救危的重要手段,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观念。在治病方面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用薪”之说,而“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认为灸法“大有奇功”。在治疗时机上提出要早灸、多灸,以保阳气不衰而根除病证,尤其在重症中,更是提倡大量施灸治疗,把灸摆在各种治法之上。

窦材在前人的基础上扩大了灸法的主治范围。《扁鹊心书》卷中与卷下分别论述了百余种病证的辨证治疗,其中,运用灸法治疗的病证达80多种。就病种而言,既有伤寒及内科杂病,也有外、妇、儿、五官等科的疾病,内容丰富,治证众多。所治病证包括:脏器虚损之中风、虚劳、咳嗽、咯血、吐血、尿血、水肿臌胀、小便不通、砂石淋、脾泄注下、反胃、呕吐、膏肓、劳瘵、暑月发燥、失音、肠癖下血、消渴、老人气喘、大便不尽、两眼昏黑等证;伤寒四经之阳明、太阴、太阳及少阴见证;外邪炽盛之脑疽发背、附骨疽、瘰疬、破伤风、顽癣、小儿秃疮、急喉痹、痘疹黑陷等证;其他病证如气厥、疟疾、元阳虚脱等。书中记录了40余则灸法治验,如“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闭塞,灸天突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又如“一人病痛三年余,灸中脘五十壮,即愈”,说明灸法不仅有广泛的适应证,而且有确切的疗效。书中云:“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触类引申,效如影响。”与宋代前的灸法著作相比,《扁鹊心书》中的灸法适应范围有了明显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