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戒寒凉,忌用转下

六、禁戒寒凉,忌用转下

寒凉药多是味苦性寒之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热证,但过投寒凉之剂则易耗伤阳气,对于本正气亏虚者则伤之更甚。转下即今所谓之攻下法,是指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实邪的一种治法,常用治形体壮实且内有实邪积聚者。窦材注重保扶人体阳气,喜用温热疗法,反对妄用寒凉之剂或攻下法,认为攻下药与寒凉药对于机体正气亏虚、形神消瘦者皆属禁忌,且因两者皆可损伤脾肾阳气,故治疗疾病时应强调辨证施治,慎用攻下法与寒凉药。窦材在《扁鹊心书》上卷中专设“禁戒寒凉”和“忌用转下”两篇,反复论证了妄用寒凉之剂或攻下法对疾病预后的危害。如《扁鹊心书·禁戒寒凉》云:“邪之中人,元气盛则能当之,乃以凉药冰脱,反泄元气,是助贼害主也……若元气稍虚者,无不被凉药冰败而死。”《扁鹊心书·忌用转下》云:“古人立法,若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诸大热证,亦要论其大便如何。数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此外,窦材还在其他篇中举例说明不能妄用攻下寒凉之品的案例,如“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窦材反对妄用寒凉攻下之剂,强调“保扶阳气”的学术思想,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扶阳”的重要性。

窦材禁忌寒凉、忌用转下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变化、社会环境及道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变化。两宋时期是历史上的第三个寒冷期。史料记载,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后,气候急遽转寒。公元1110年太湖全部封冻,冰上可行车马,洞庭湖上的橘子全部冻死,福州的荔枝也被冻死。公元1131年至1260年,江淮一带甚至出现了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因此,处于此时期的窦材认为六淫邪气伤人以寒邪为多,且寒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致病情危笃。正如《扁鹊心书》所载:“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觉,久则变为虚寒,侵蚀脏腑而死。”因此,窦材认为禁戒寒凉、忌用攻下对人体健康显得尤其重要。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扁鹊心书》刊行于绍兴十六年,即公元1146年,此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影响深广,温热药物盛行,窦材或许受其影响。三是道家思想。《扁鹊心书》引用道家思想“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壮必长生”,可见道家“重阳精”的理论对窦材的扶阳思想有深刻影响。从他灸治的条文中亦可找到例证。如上文所述,窦材喜用关元穴,并多次提到“灸脐下数壮”。关元、脐下均为丹田所在。道家认为,丹田为先天之气汇聚之处,其养生方法之一便是引气下行,气壮丹田,充实下元,以使身体壮实。窦材重用关元穴,注重保扶脾肾阳气,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