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交经八穴,起危救笃
“交经八穴”又名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之经气通于十二正经的八个腧穴,它们分布在手足腕踝部,分为四对,每一对在上下肢各有一穴,由足临泣与外关、后溪与申脉、列缺与照海、公孙与内关组成。该组穴位名称首次见于山人宋子华所著的《流经八穴》,但此书已经失传,其内容被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默收录在《针经指南》中。窦默深得宋氏所传其法,临床应用中对交经八穴倍加推崇,而交经八穴也是窦默论述最多的特定穴,在其赋文中提道“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由此可见其对交经八穴的重视程度。窦默在其代表作《针经指南》中的《流注八穴序》和《定八穴所在》两个专门篇幅中,对交经八穴进行了详细论述,介绍了该针法的源流及交经八穴的具体定位和主治病证。故后人又称“交经八穴”为“窦默八穴”,历代针灸著作均将该八穴作为治疗奇经八脉疾病的特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