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法,各有特色

三、一十四法,各有特色

窦默的十四法不仅对古代医家有影响,对现代医家仍有深远影响,大部分医家都是在窦默的十四法基础上进行删补和归纳,如表6所示。近代医家陆瘦燕将古代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将针刺手法进行科学分类,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复式手法3大类,其中辅助手法提出的陆氏十六法中较窦默下针十四法多了“飞”“弩”两法。针灸医家朱琏创立朱琏特色针法,尤其在行针时提出“进、退、捻、留、捣”5种,较窦默十四法少了动、摇、搓、盘、弹、循、扪、摄、按、爪、切,多了留、捣法。张缙教授通过对古今针灸医籍多年的研究,对古圣和今贤诸多单式针刺手法进行甄选和临床上的应用,最终提出了24种单式手法,并总结出6句口诀,较窦默十四法少了切法,多了揣、提、插、刮、飞、摩、搜、拨法。

陆瘦燕,江苏昆山人,少年时随其父——素有“神针”之誉的针灸名医李培卿公学医,18岁学成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他刻苦钻研针灸医理,不断总结经验,针刺沉疴,屡见奇效,不久蜚声上海,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躬尽瘁,在逆境中为了传播针灸,致力针灸教育,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完善针灸理论,潜心钻研,创造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较早地提倡针灸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他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自《黄帝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针刺手法多有论述,对其分类更是纷乱杂多,对后世学习记忆造成一定困难。陆瘦燕将古代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针刺手法按存在形式、作用机理和组合形式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其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复式手法3大类。其中辅助手法有爪、切、循、摄、扪、按、弹、刮、进、退、动、摇、搓、盘、飞、弩十六法,陆氏十六法较窦默十四法多了“飞”“弩”两法。对于十六法,陆老又将其分为徒手操作和持针操作2类。其中徒手操作分为,进针前的爪法、切法,进针后的循法、按法,起针时的扪法、摄法,还有一类是作用于针柄的弹法、拨法;而持针操作包括动、摇、搓、盘、飞、弩法。

朱琏,字景雩,江苏省溧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朱琏便积极推广针灸,举办学习班,要求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要掌握针灸疗法,之后其又在部队和地方连续举办学习班,培养了很多针灸人员,其中很多人成为医疗骨干,大大缓解了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1951年,为了加强针灸理论的研究,在朱琏的积极努力下,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并且编写《新针灸学》一书,形成以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的朱琏针法。朱琏从理解和临床实践出发,摒弃古时烦琐的针刺手法,将进针手法归纳为三类:缓慢捻进针法、快速刺入法和刺入捻进法。缓慢捻进针法的关键点在于针刺作用于皮肤上,可使患者产生一种特殊的无痛或少痛的感觉。快速刺入法,属于现今所说的点刺法一类,多用点刺放血。刺入捻进法,又叫快速捻进法,可迅速透过真皮层,而后缓慢捻进。针灸治病,要获得较好的疗效,除了注意进针方法外,也要讲究进针后的手法。在临床上,并非每一个人、每个穴位都能获得良好的酸、麻、胀、沉重等针感,因此在得气不够理想时,必须施行有效的行针手法,以达到治疗目的。朱琏常用的行针手法有进、退、捻、留、捣,总称为“行针”,较窦默十四法少了动、摇、搓、盘、弹、循、扪、摄、按、爪、切,多了留、捣法。“进”,就是把针往下插,或直刺或捻动针柄向下刺入,来测知患者的感觉,有感觉可以不进,有时为了寻找更好的感觉,可稍为捻进一些。“退”就是把针往上提,或直提或捻动针柄往上提,此法在探寻针感、加强针感、减弱针感时使用。“捻”,就是执针的指头相互搓动,使针不断地捻动谓之“捻”。捻针掌握得好,对于出现适当的感觉很重要,因进针时要捻,退针时亦要捻。出现针感轻与重还要看捻针时医者指下的虚与实而决定。“指实”捻动针柄则针感重,相反“指虚”捻动针柄则针感就轻,且感觉放散较远,会出现线条状徐徐波动感。总而言之,此法用来加重针感和减轻针感。“留”指针进到一定深度得气后,不进不退,也不捻转,暂时停在穴位内不动。此法主要用于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刺激,以加强巩固已得的效果,一般疼痛或剧烈性、痉挛性疼痛等均需留针一定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有些病证留针30分钟,甚至1小时左右。“捣”就是把针向上下、左右、前后进行捣动。本法用于在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未得气时,即局部出现“虚状”“棉花样”“豆腐样”时,为了寻找针感或加强针感时采用。出针之法有三:轻捻提出法、平稳拔出法、迅速抖出法。前两种针法适合较长毫针刺入深部以后的起针法,一是轻微捻动针柄,边捻边提而慢慢分段出针,一是敏捷轻巧地将针拔出;后一种针法适用于短针速刺浅刺的起针法,于迅速捣动中拔针。

张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著名针灸家,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张缙穷其一生致力于针灸古典文献研究、针刺手法研究及经络理论研究,在人类针灸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及中医古典文献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张缙教授通过对古今针灸医籍多年的研究,对古圣今贤诸多单式针刺手法进行甄选,最终提出了24种单式手法,并总结出6句口诀,分组时可以配对比较,即揣、爪、循、摄(穴上、经上运作),摇、盘、捻、搓(按针的横轴左右运作),进、退、提、插(按针的纵轴上下运作),刮、弹、飞、摩(在针柄上运作),动、推、颤、弩(在针身上运作),按、扪、搜、拨(进针后在经上,出针后在穴上和在针尖上运作)。

“揣、爪、循、摄”为第1句。前两式是用在穴上的手法,揣的目的是为了找准穴位,用爪切,既可激发经气,又便于从爪痕处认穴;后两式是用手指循摸所刺之经,用爪甲摄按所刺之经。此两者宜并用,是一组连动激发经气的手法。

“摇、盘、捻、搓”为第2句,是一组环形的左右向的运针手法,皆系针体沿横轴的左右动作。其动作之特点各有不同,速度与幅度、部位与目的亦各有异,但动作方向皆为左右。

“进、退、提、插”为第3句,是一组上下纵向的运针手法,按天、人、地三才针法。其幅度在一部或一部以上者向内为进,向外为退;其幅度在一部之内者向上为提,而向下为插。

“刮、弹、飞、摩”为第4句,此诸式皆为针柄上之操作,各有具体之术式。

“动、推、颤、弩”为第5句,凡此四式,皆为在针身上之操作,整个针身皆参与之,方能完成此四式中之每一式。

“按、扪、搜、拨”为第6句,前两式是进针后在经上的运作,后两式则是体现在针尖上来做手法。

现代医家对窦默针刺手法的发展,详见表8。

表8 窦默针刺手法的现代影响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