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相对,药证相得

2.方证相对,药证相得

临床对于病势的诊治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即轻微的病需要调理,较重的病要进行平复,亢盛的病必须劫夺,并据病势轻重制定大小适宜的方剂。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无可讳言,针刺治疗也需要遵此而采取相应措施。如病势轻的要浅刺,用针宜少;病势重的可深刺,用针宜多。随病情变化调整气机,治疗才会适当。故《灵枢·卫气失常》说:“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之,故曰上工。”病证是复杂多变的,治病必须凭借病象的轻重特点,选用适宜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临床见到的病证一般比较轻微而单纯,证候表现与病机性质是一致的,治疗均可逆其证象特点而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逆其证象直折病势。概言之,病势轻重不同,治法必须慎造妥酌,应用适宜。

窦材秉承《黄帝内经》中关于病势的治疗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其认为医生治病第一要务乃是明确疾病性质,体察病势大小,才可合理用药施治。若未能明辨,乃庸医也。具体如书中提道,“急病而用缓药,是养杀人也。缓病而用急药,是逼杀人也”,揭示了急、慢(缓)性病治疗用药的原则区别及误用所致的后果。病有轻重,治分缓急,不可混治。急性病应用峻烈之品,即急药速战速决,免留后患。如用轻淡和缓之品,则缓不济急,养痈遗患,贻误战机,甚至致人重危,故称“养杀人也”。对慢性病,则要从容调理,药用和缓轻淡之品,积渐邀功。其时病人正气已虚,若用峻烈急药,难免伤人正气,亦可致危,因称“逼杀人也”。正如书中所评:“庸医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当用何药,概以温平试之。若缓病尚可,设遇大病则为误不小,故名养杀人。若缓病投以急药,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则变生,所谓逼杀人也。”窦材在治疗伤寒病时提道:“余治一伤寒,亦昏睡谵语,六脉弦大。余曰,脉大而昏睡,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人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人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病势有或急或缓之不同,其中缓者为本,急者为标。疾病治疗时除辨病因、病机外,务必进一步辨明病势的轻重与缓急。疾病的轻重缓急,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发作期、缓解期、恢复期的不同,判断疾病的分期,可分析得出疾病当下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及用药剂量之轻重和选药之轻重。

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体会到,治病在许多方面如同打仗,把针刺及遣药组方视如排兵布阵。如《灵枢·逆顺》言:“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因为正当邪盛气逆之时,勉强治疗,不但邪气不能尽除,反会毁伤正气,加重病情,所以《灵枢·逆顺》还告诫说“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可待邪气之盛势稍为衰退,正气开始复盛之时施治,便可奏效,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盛,可待衰而已”的道理。因此,针对某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均应在其未发作之前亟治,此时邪气较衰弱,正气相对旺盛,如能给以适当治疗,一鼓直下,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素问·疟论》说:“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病势盛衰的施治原则,可谓“当其盛时有缓治,临其衰时可急行”,临床颇有实用价值。

总之,急治与缓图是根据疾病的发生、演变、转归的时间与病势的规律来指导选方遣药的治疗原则,在施治时,要制定出适宜于短期、中期、长期的治疗方案。如果本应急治而用缓图,或应缓图而用急治,其结果是药过病所,就会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图近而实远”的错误。病重药轻,犹“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延误治疗时机。真正要运用好急治与缓图原则,必须多实践、广积累、深思考、勤总结,日久方能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