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辨证,缓急得当
窦材主张诊治疾病时当明确病情,依据疾病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即“用药缓急”,对于后世医家的治疗思路有一定影响。如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治病以祛邪为先,擅长于急治;李东垣属补土派之代表,其用药特点为药味多而量轻,适宜于调理慢性内伤疾病,擅长于缓图。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明确提出急治与缓图的原则:“急治者,不可须臾缓也。乃外感之喘胀,气不能息之类。如直中阴寒,手足厥冷,小腹冷痛,而欲死者是也。心中卒痛,手不可按,气闷欲死者是也;缓治者,不可急而姑且缓也。如久虚之人气息奄奄,不能饮食者是。”清代温病学派中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吴瑭(鞠通)同样注重病势辨证,处方变化巧妙,用药不拘常格。吴瑭尝谓:“医者全在善测病情,宜多宜少,胸有确见,然后依经训约之,庶无过差也。”综观《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二书可知吴氏临证善于判断、辨别病情的轻重、进退,常依据患者病势变化及气候、时令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正确把握治疗时机和方药的运用。
金元之后至明代之初,时医多不详加辨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景岳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类经附翼》说:“阳道常实,阴道常虚,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而立补阴丸、大补丸等方,独惜以黄柏、知母为神丹,致家传户用。殊不知天癸未至,本由夫气,而阴气之自半,亦由乎气,是形虽在阴,而气则仍从乎阳也。”张景岳认为黄柏、知母等一类苦寒之药,易伤阳气,不可滥用。他认为阳气决定人之生死,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得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由此可见,张景岳非常重视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罗天益慎用寒凉之品,反对滥用下法,这一思想罗氏在《卫生宝鉴·药误永鉴》中进行了深刻阐发,他强调“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并强调轻易使用下法的危害。如在《卫生宝鉴·卷一·方成弗约之失》中,在分析李人爱之子是脾胃气弱不能运化而致痞满,被庸医误用攻法致死一证时,曰:“治病必求其本,盖李人以俳优杂剧为戏,劳神损气,而其中疢然,因时暑热,渴饮凉茶,脾胃气弱,不能运化而作痞满,以药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慎,又损其阳,虚而复伤,伤而复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此仲景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可见罗天益的学术主张与其师李杲完全一致,而且还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