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随补泻,泻南补北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迎随”即是一种补泻方法又常常借代整体的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里的“迎随”即是“补泻”的意思,并不是特指某种补泻针法。而《灵枢·终始》中“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所说的迎随明显是指某种补泻方法,但并未明确提出迎随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至金代张壁对迎随补泻的操作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其在《云岐子脉经》中指出,“凡用针,顺经而刺为之补,迎经而刺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法也”,即针尖的方向与经脉气血流注的方向相同为“随”为补法,针尖与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相反为“迎”为泻法。现代医家也多以此法为迎随补泻的操作要点。但《难经·七十九难》记载“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认为迎随补泻为按照经脉腧穴母子关系进行治疗的取穴方法。窦默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中记载的迎随补泻就是依据难经这一说法而来,并将其与《难经·七十五难》中的“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理论进行了结合。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中迎随补泻一节中提出:“经云:东方实而西方虚,泻南方而补北方,何谓也?此实母泻子之法,非只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泻心火之子,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其平矣。五脏皆仿此而行之。”该观点认为《难经·七十五难》中“泻南补北”的方法实质也是利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五行生克原理实现的,因此将其归入了《难经·七十九难》中的“迎随补泻”。由于《难经·七十九难》所提出的迎随补泻只是以同一经脉上的穴位五行关系进行的补母泻子,而“泻南补北”是利用不同脏腑经脉的五行属性进行的补母泻子。因此,窦默在补充了“此实母泻子之法,非只刺一经而已”的解释说明,可知窦默的这一观点是对《难经》的“迎随”补泻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