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用灸法,温补扶阳
窦材倡用灸法对明代张景岳注重灸法亦有重要影响。张氏认为灸法有“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之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重要手段,可以弥补药物之不足。张景岳提出了应用灸疗的原则。①灸疗火气:灸疗乃为应用艾火之力,书中认为“凡灸头与四肢,必火足气到,方能愈病”,意思是说,在身体的远端由于经脉传送问题,只有火力足够,才能使灸法火热之气充分达到身体头部与四肢。②身体病证与灸壮大小:灸疗时应用艾炷的大小,要从人体素质去考虑,书中认为“手足皮薄,宜炷小数小,腹背肉厚,宜炷大壮多;凡灸脐下久冷、疝瘕癖、气块伏梁积气,宜艾炷大”,这就是说,我们灸疗之时,要观察人体质与病证的情况,才能决定选择灸炷的大小与壮数的多少,决不能机械应用。③灸法顺序:灸疗的顺序先后,对疾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书中认为“凡灸法,须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④灸壮多少:如“灸头面者,艾炷宜小,亦不宜多,灸手足者稍倍之,灸腹背者又倍之”,同时,由于疾病的差别,灸炷大小与次数多少,要依据每个病证的特点而制定,如书中论述不同穴位之时,就指出灸的壮数,如三壮、五壮、七壮,或是二七壮、一百壮,多者达三百壮、八百壮等。⑤治疗通穴足三里:后世把足三里称长寿穴,这是有原因的。书中认为“凡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每日常灸,气下乃止”,说明足三里穴是治疗所有病证与保健最为有效的穴位之一。张景岳善于应用灸法治疗内外妇儿各种病证,并在中风一病中提及“凡卒年中风者,神阙最佳。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艾火为良”,其编著的《景岳全书》中涉及针灸的病证共计24个,其中8个病证(疟疾、霍乱、肿胀、积聚、腰痛、口舌、眼目、脚气)涉及针灸并用,16个病证(非风、咳嗽、呃逆、反胃、噎膈、心腹痛、胁痛、头痛、耳证、鼻证、齿牙、疝气、脱肛、癫狂痴呆、诸毒、外科)涉及单纯灸疗配合药物治疗,足证张氏重视灸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这与他擅长灸法,并与其温补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张氏认为:灸法有“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之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重要手段,可见其具有弥补药物不足之处的作用。张景岳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窦材思想的发扬及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