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腰椎间盘突出症
李某,男,49岁,河北沧州人。就诊时间:2014年10月11日。
主诉:腰痛伴左下肢疼痛3年加重1周。
现病史: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坠胀感,疼痛向左下肢放射,症状呈持续性,休息数日后缓解,之后常于劳累或受凉后出现上述症状,每次发作持续1周余,每年发作1~2次,服用抗炎镇痛药物并外贴“膏药”等病情好转。1周前患者因劳累再次诱发腰痛,左下肢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背疼痛麻木,且左下肢痛较腰痛为著,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影响日常活动,经休息并外敷“伤湿止痛膏”无效,经人介绍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2℃,BP 125/78mmHg,P 64次/分,R 18次/分。神清,表情痛苦,缓慢步入诊室。S4、S5棘突左侧压痛,左直腿抬高实验(+)。舌质紫暗,苔白,脉沉。
辅助检查:腰椎CT示S4—S5,S5—L1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痹症,寒凝血瘀证。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针刺治疗取穴:双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秩边;左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束骨。针刺操作:约患者15点后来诊,右侧卧位(患者不能耐受俯卧位),泻束骨,补肾俞,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左环跳施雷火灸治疗,先温和灸后给予雀啄灸,总施灸时间30分钟。针刺及雷火灸均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2次后,症状减轻。治疗3次后,患者腰痛缓解,仍左下肢疼痛。又治疗1周,腰痛及下肢痛基本缓解,能在俯卧位进行治疗。后仅予针刺治疗巩固效果,每周3次,取穴及治疗方法不变,又治疗2周,停止治疗。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该患者为青壮年,其疼痛部位为膀胱经所过,辨证为气滞血瘀,属实证,而膀胱经在每日15时至17时经气最旺,因而针刺取穴均选取膀胱经腧穴。另外,根据纳子法本经子母补泻法,实证泻本经子穴,即膀胱经木穴,故取束骨穴行泻法。另外下午时间正是阳气渐退之时,适宜泻法,对实证患者尤其适宜。而本例为寒证,故配合雷火灸治疗,温通经络,散寒祛瘀,诸法合用,迅速起效。笔者在临床上受窦默思想的影响,上午阳气上升,多安排虚证患者温补阳气,而下午阳气渐退,则安排实证患者以泻实邪。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膜支和神经根,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康复科、疼痛科的常见疾病,神经根受压是椎间盘突出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与干性坐骨神经痛(如梨状肌综合征)、其他原因导致的腰痛等相鉴别。大部分患者可经保守治疗缓解或治愈。保守治疗手段主要有卧床休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物理因子治疗、腰椎牵引、硬膜外注射、运动疗法、中医疗法(如针灸、中药内服、推拿、热敷)等,若经保守治疗无效,可选择进行微创、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手术治疗。
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腰腿痛患者有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情况,实际情况是病人影像学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证据,但没有神经根受累的体征,或病人的腰腿痛的根源不是腰椎间盘突出。因此,须注意对椎间盘、骶髂关节、神经根、椎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另外,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①要维持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休息。卧床休息一直被认为是急性腰痛患者的标准治疗,然而近年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不卧床休息,并不会影响患者疼痛的恢复速度和程度。②活动方式的调整对急性腰骶神经根病患者非常重要,患者应避免增加脊柱应力的高冲击性运动,避免反复旋转和弯腰的动作。③正确的姿势,床垫的选择,腰部护具的正确使用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治疗方面,应向患者交代该病的治疗需要足够的疗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的优势病种,但疗程较长,如果治疗数日就放弃,则达不到治疗效果。许多患者辗转治疗多个地方,疗效不满意,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