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识扶阳,注重脾肾

二、须识扶阳,注重脾肾

“扶阳”思想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周易》《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周易》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言乾统天,坤顺天,即坤为乾所统,乾三连为纯阳之卦,坤六断为纯阴之卦,故阴为阳所统。这就是后世扶阳学派“阳主阴从”“阳统乎阴”的思想起源。至南宋窦材所著的《扁鹊心书》,开篇便提出“须识扶阳”,这是窦材学术思想的基础。窦材认为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生命体存在的根本,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阳气衰退是导致人体疾病或死亡的根本原因,只有阳气得到了固护,疾病才能迅速痊愈。正如《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一章中指出“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窦材重视扶阳,尤其重视脾肾之阳,认为“人以脾为母,以肾为根”“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均表明要达到扶阳治病的目的,临证时就要注重温补脾肾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