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 心悸

案例5 心悸

黄某,男,28岁,河北石家庄人。就诊时间:2017年3月21日。

主诉:阵发性心悸2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常年服西药控制(药名及用药剂量不详)。因有生育任务,担心所服用的药物会对后代有影响,故自行停药。停药后,早搏频发不能正常工作,因而前来就诊。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2℃,BP 120/78mmHg,P 64次/分,R 18次/分。神清,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舌体胖,边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有间歇。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心悸,脾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早)。

治疗:

针刺治疗。针刺取学:双大陵、内关、公孙;双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脾俞。嘱患者次日上午9点来诊,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行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治疗1次后患者心悸消失,又依前法巩固治疗1次,未再复发。

按:此案是按穴取时的病例,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及灵龟八法开穴获得满意的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知其往来,要与之期”就是这种“按穴取时,约期而治”的理论依据。“约期而治”乃人为造成了证、时、穴三者相合的局面,此点在子午流注纳甲法中较容易做到。该患者就诊的时间为丁巳时,按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为血归包络开大陵穴,按灵龟八法推算正值开内关穴,于是要求其次日上午9时来诊治,取双大陵、双内关并配双公孙治疗控制症状治其标,又依患者脉证知其为脾虚血瘀证,故开四关行气活血,加三阴交、足三里、脾俞健脾益气治其本,故治疗2次痊愈。

中医认为心悸包括心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宁,脉率不齐,并伴有胸闷气短或胸闷心痛、喘憋肢冷等症状,严重时无法自主。在中医属于“惊悸”“怔忡”的范畴,多为阵发性,可因过度劳累、情志波动而发作,常见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神经官能症等。中医认为该病的病理性质分为虚实两端,其中虚者因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实者为水饮、痰火、瘀阻心脉所致。中医治疗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本病的诊疗首先要明确病因,建议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必要时进行冠脉造影等以明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免贻误病情。治疗方法的选择则首先针对病因治疗,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则可以在西医系统治疗的前提下,积极给予针灸、中药等治疗控制症状,并做好二级预防。既不能随意夸大中医的作用,又不可盲目排斥中医特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