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传变,辨经论治
尽管,经络的概念很抽象,且现代医家对经络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但具体的经络循行、脏腑属络和经络特性所识相对一致。现代医家们在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论著中有关经络思想的研究基础上,传承、创新、总结了辨经论治的治病思路,如今辨经论治也已成为现代临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
辨经方法具体可分为部位辨经和症状辨经。所谓部位辨经,即是根据经脉循行的路线指导辨经,可追溯于《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如某一部位出现异常症状,哪条经脉循行经过此处,便可能与哪条经脉有关,治疗上则针对责任经络进行针对施治,或选用该经腧穴,或加用入该经的药物,此法多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主,这也正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含义。又如《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入上齿中”,因此上牙痛可辨为足阳明胃经,下牙痛可辨为手阳明大肠经。再如《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三焦手少阳之脉……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因此,头痛根据部位可分为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鼻根部疼痛为主)、少阳疼痛(侧头痛为主)、太阳头痛(后枕部或连及项部疼痛为主)、厥阴头痛(颠顶或连于目系疼痛为主)。《灵枢·经脉》记载的十二经脉的“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详细描述了各经出现的症状,根据症状即可确定是何经所病。如“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故神智异常,尤其是狂证可着重从足阳明胃经论治。《素问·刺腰痛》也对足太阳腰痛、阳明腰痛、阳维脉腰痛等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如果患者腰痛如针刺,且不可以做俯腰、仰腰和回头的动作,便可辨为少阳经病,进行施治。
辨经论治中,部位辨经和症状辨经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可更好地发挥调节治疗作用。近年来,亦有不少医家不断探索,根据经络的特性、循行路线及相关脏腑与脑的联系,正在尝试将痴呆分为督脉病证、足少阴肾经病证、肝胆经病证、太阴经病证和心经病证等进行治疗。在审视病因的基础上,辨经论治各种类型头痛效果俱佳,如梁清湖采用针灸治疗头痛326例,总有效率可达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