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补泻,取卫散荣

1.呼吸补泻,取卫散荣

呼吸补泻针法是在应用针刺手法的同时配合病人呼吸的方法。随呼进针,随吸出针,属补法;随吸进针,随呼出针,属泻法。呼吸补泻,首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中阐明了呼吸补泻的原则,“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可知《黄帝内经》中的补法操作应为在病人呼气时进针,经行针、留针后,病人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穴孔。泻法则是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常行针,在病人吸气时捻转针体,经留针后,病人呼气时出针。《素问·调经论》同样以吸气时进针为泻,呼气时进针为补,并以“针与气俱内”“针与气俱出”和“气出针入”“气入针出”两种方法来区分针刺补泻作用的不同。窦默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中所记载的呼吸补泻之法即来源《黄帝内经》,并引入《难经·七十六难》所载“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的理论,提出呼吸补泻补法为“然补之时,从卫取气也。取者,言其有也。《素问》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之,故命曰补。是取其气而不令气大出也”。呼吸补泻泻法为“当泻之时,从荣置气也。置其气而不用也。故《素问》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泻者,是置其气而不用也”。

呼吸能平衡阴阳,调整三焦气机,加强经络中营卫气血的运行,从而使经络中的气血疏通,营卫调和,脏腑机能恢复正常。呼吸在补泻手法中的机理,古人是以使“气不得出”和使“大气皆出”为根据的。《灵枢·小针解》谓:“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在泻法时,“吸则内针”气入针入,针与气相迎,迎而夺之,可以夺其有余;“候呼引针”,气出针出,可令邪气随针散泄,故为泻法。在补法时,“呼尽内针”气出针入,针与气相随,随而济之,可以补正扶虚;“候吸引针”,气入针出,可令真气内存,不致随针外泄,故为补法。可见此法,此论符合《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和之,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的原则。

营、卫之气皆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脾胃消化、吸收,泌其糟粕,性质精纯、富涵养分者化为营气,慓疾滑利、易于流行者化为卫气。“营属阴”,其气分布在经脉深部,化而为血,独得行于经隧,循脉上下以奉养脏腑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卫属阳”,其气布散于经脉浅部,不受脉道约束,在外循皮肤分肉之间,司腠理开阖以抵御外邪入侵,在内温煦器官形体,故有“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的描述。呼吸补泻也离不开营卫气血的深入浅出和上下往来,在浅取卫分,深取营分的基础上,结合呼吸方法,以呼吸定论。浅层为卫,属阳;深层为营,属阴。呼则气出,为阳;吸则气入,为阴。顺其气为补,针与气不相逆,可以随针力推送而添其不足;逆其气为泻,针与气相逆,可以夺其有余,损耗过盛的邪气。

窦默提出“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并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中对“手指补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说明。“手指补泻”是从《难经·七十八难》“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变化而来。但应当注意的是,窦默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补泻时不需要配合呼吸进行操作,而是认为在重视呼吸调节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呼吸过程中所实施的操作手法,通过针刺时左右手手法操作以及配合,进而达到“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目的。从卫取气,并使所产生的气不得外泄,各在其所发挥作用,这就起到了补的作用。从荣置气,使已有的气,泻出体外弃置不用,这就起到了泻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手法是达到取气和置气的最主要的手段,呼与吸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手法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达到最佳补泻效果的操作时机。因此,窦默一方面强调了“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而另一方面为了使手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他的补泻方法中往往又都是手法与呼吸配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