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年初在北京举办讲座的过程中,笔者顺便与出版界的几位专家见了面。多年的合作使交流的内容从来没有偏离过主题:面向市场探讨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笔者在最近的15年里出版涉税著作28部,其中个人涉税专著25部,实务案例专著3部。其中,案例类图书《纳税筹划实战精选百例》自2006年年初面市以来,已经屡次再版,一直十分畅销。后来结合税法的变化写出的《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精选》和《纳税筹划大败局》也受到企业界人士的欢迎,书中许多案例成为注册税务师考试的素材,其中《纳税筹划实战精选百例(第4版)》被50多家高等院校选为教材。现在笔者担心的问题是——自己还能写出让社会震撼的图书吗?
一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如果再加上涉税因素,就更使相关问题复杂化了。笔者是工程师出身,擅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入税务系统工作后,不断遇到各种咨询,于是常常就纳税人的需求进行思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是市场的参与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税法作为一个利益分配准则,无论是纳税人还是代表国家征税的税务机关,都必须遵守这个操作规则。笔者自1988年开始,对不同角色的涉税职能定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1991年发表在《江苏税务》税收论坛上的《围绕税收职能,研究促产增收》一文,确立了笔者研究税收策划的方向,后来以《论税收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一文对纳税规则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两篇文章奠定了笔者研究税收策划的理论基础。
自1992年起,笔者开始研究现实意义上的税收策划活动。先后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担任领导工作的过程中,笔者直接以纳税人的身份实践了大量的涉税咨询等相关事项。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就完成了近百个涉税策划案例。通过广泛的纳税策划实践,笔者感悟到纳税策划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同时还发现在我国当时还缺乏理论指导,于是就尝试着对已经操作过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税收策划》(1999年)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两个方面研究了税收策划,但是其观点还不够明朗,随后笔者立即对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在《实用税收策划》(2001年)中,笔者从纳税人的角度研究微观税收策划,在本书中提出了税收策划(税收筹划)的概念和税收策划的基本原则,并对常见的操作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该书虽然比较粗糙,但已初步形成具有“实践派”风格的税收策划理论。这些理论后来又通过《投资活动与税收策划》《企业税收策划实务》《资产重组业务税收筹划》等专著进一步提高,同时在《个人财富增值的纳税筹划》《制造企业的税收筹划》《零售企业的税收筹划》《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现代服务业务的税收筹划》等书中结合行业特点,总结和完善了税收策划理论。
当然,仅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税收策划的思路和方法还是不够的。因为在涉税事项的处理过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纳税检查上,并且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为了帮助企业人士调整操作思路,笔者于2003年出版了专著《纳税检查应对技巧》2011年将其升级为系列丛书《企业涉税风险的表现及规避技巧》《增值税纳税检查应对技巧》《企业所得税纳税检查应对技巧》。该书出版后,受到企业财务人员的欢迎,特别是后来的升级版丛书,对老板在企业涉税风险上的许多认识误区进行了纠正(老板将规避涉税风险的希望寄托在财务人员身上,而财务人员却感觉无能为力,压力很大),指出:企业的涉税风险至少占80%不是产生于财务环节,进行税收策划的操作点也应有80%不在财务环节(其研究成果形成专著《企业涉税风险的表现及规避技巧》,该书一面市即受到规模企业的欢迎,国资委一次即购买数百本分发给所属企业)。
二
笔者在咨询实践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例:某市CG化学有限公司是1997年5月兴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于该企业经营有方,市场开拓不断取得新成就,企业的经营业绩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递增;同时,该企业还注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经企业申请,于1999年5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
该企业享受的外商投资企业“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政策于2003年6月底到期了,而企业的生产形势却是越来越好,预计2003年有计税利润2000多万元。如果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当年就有660多万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到该公司进行交流。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时发现了问题:“两免三减半”优惠之后,还有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当时已是2003年4月底,于是笔者立即提醒公司申报先进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收上对技术先进企业在享受了“两免三减半”优惠之后,有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规定。
但是,在承办过程中该企业的财务部李经理才知道,享受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以拥有“先进技术企业”证书为前提,而“先进技术企业”是由国家经贸委负责考核和认定的。于是,该企业立即向当地主管经贸委提出“先进技术企业”认定申请。
然而,无论李经理怎样抓紧,都必须将认定工作的一套申报流程和审批程序完成才行。该企业取得“先进技术企业”资格时,已经是2003年7月10日。当李经理拿着大红本子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企业所得税优惠手续时,却被告知该企业依法不能享受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一念之差上!
李经理将“高新技术企业”混同于“先进技术企业”!原来他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先进技术企业”,本企业可以在享受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之后,当然可以再享受“先进技术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年的优惠政策了!但事实上,“高新技术企业”与“先进技术企业”是两个不同的评级概念,有不同的认定程序,适用不同的企业,其享受的税收待遇也不尽相同。
李经理的一念之差,导致该公司失去享受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机会,公司多支出1000多万元,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当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之后,李经理不无感慨地说:“企业经营,离不开外部专家的指导。如果早一点请专家到现场来看一看,问题就可以避免了。这是我用千万元的金钱买来的深刻教训!”
瞧!本来是煮熟的鸭子,现在却“飞”了。笔者觉得该案例对多数纳税人有警示作用,于是以《经理一念之差,公司损失千万》为题,在《中国税务报》的税收策划周刊上做了介绍。
随着规模经济的运作和发展,复杂的涉税事项越来越多,而当事人对这些事项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深圳一家投资公司于2006年收购安徽省某企业集团,运作了三年后才发现当时的收购活动涉税近1.2亿元,于是请笔者到现场诊断,最后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上发现了问题症结;2008年中原某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对有关资产进行净化处理,运作到后期才发现相关的操作影响税收优惠5000多万元,笔者也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2010年天津某企业集团进行生产要素的整合,同样由于笔者的及时介入,从而保住近2000万元的税收优惠款项留在企业。
三
纳税筹划学科有一个特点,它在法律的边缘操作,无限接近,但不超越,这就要求纳税筹划人员对投资人的投资活动和税法的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掌握。笔者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税务报》、《海峡财经导报》等多家刊物上发表涉税案例后,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要求撰写和提供更多的纳税筹划案例。
笔者理解读者的心思:通过现有案例模拟纳税筹划的操作原理,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纳税筹划操作意识。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入门技巧。因此,笔者经过调研,在广泛听取企业家和财务会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于2006年年初将自己实践的100多个纳税筹划案例上升到理论层面上,从而形成案例专著《纳税筹划实战精选百例》。由于该书的畅销,读者也在不断给笔者“布置任务”,所以又有了后来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精选》和《纳税筹划大败局》两本案例专著。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税制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营业税改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也在悄悄地进行调整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推陈出新。而且在实践中进行税收策划和税务规划往往不是单税种进行的,研究纳税筹划必须拥有综合的知识结构、综合的操作能力和开放的操作思路。
本书在最新政策背景条件下,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完善。同时,在汲取了5138封读者来信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的特色。
•视角更务实。以前的著述多以税种来划分和编排案例,企业界的朋友在阅读的时候难以将其与实际情况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新著根据投资人和管理者的操作思路,结合投资活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研究税收策划和税务规划问题,立足于投资人和企业日常业务重大事项,综合分析相应环节的财会业务难点、涉税风险、税务规划和筹划的机会,从而形成《投融资业务财税筹划演练 创业之初你不可不知的财税操作技巧》。
•诠释新政策。这一点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笔者以前的成功案例所揭示的原理进行新政策诠释;二是对新出台的政策所提供的涉税筹划机会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三是参考了其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使案例分析更丰满。
•权威专家。理论联系实际是笔者的特色,因此本书以笔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核心,同时扬弃和吸收了《纳税筹划实战精选百例》《企业所得税筹划案例》和《纳税筹划大败局》中的优秀案例,并对有关研究成果进行充实和完善。
•创业之初“路演”模型。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下工夫,基本上抛开了理论上的论证,几乎完全用实战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战略研究的“沙盘”(或者说类似企业上市前的“路演”模型)。本书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将“企业基本情况”、“筹划思路”、“筹划分析”、“筹划结论”、“筹划点评”、“筹划难点”和“背景资料”等纳税筹划必须经历的程序分别列示,对部分案例“操作难点”也作了提示,从而便于读者阅读和把握有关案例的操作原理。因此,本书既适合高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作为纳税筹划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也适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在实务过程中作为指导性工具书,更适合创业者、企业财务总监和财务主管作为投融资决策涉税指导手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各种案例都反映着纳税筹划的原理,但是个案毕竟是个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笔者在这里提醒读者,不要轻率模仿,一个貌似相同的案例,由于操作环境、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变化,就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最好还是聘请专家来指导,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
纳税筹划是一门新学科,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笔者作为先行探索者之一,在纳税筹划实践的第一线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在探索过程中不能穷尽纳税筹划的所有方面,但作为一部普及性读物,其内容又希望越全面越好。所以,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吸纳和引用了上海普誉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部分资料和部分作者的研究成果,在这里首先向有关作者和资料提供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本稿写成后,又得到许多实战型专家的指导,他们是: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总裁姚建明,上海坤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专家章葳,著名财税专家、某市审计局副局长李福祥,某市地方税务局长顾海桢,某市国税局稽查能手滕俊祥,资深注册税务师陈志荣,税务专家厦晨华等,在这里特向上述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应该肯定的是,虽然笔者已经作出了努力,但是书中仍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庄粉荣
2013年6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