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对于该案例,上海普誉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咨询专家利用相关资料对此进行了综合分析。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势头十分强劲。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8月底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7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69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1.17万亿美元。以此计算,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4.4%和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6位,存量位居第13位。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增势强劲,再创新高;并购领域较为集中;利润再投资较上年实现小幅增长;对主要经济体投资快速增长,八成的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行业分布广泛,流向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六成的投资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对欧洲、大洋洲、非洲的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地方对外投资活跃,增幅高于全国;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国有企业仅占55.1%。

国家发改委的有关人士介绍,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势头很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即使在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不力、欧债危机不见消退的不利环境下,2012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已超过424亿美元,仍然呈增长态势。

但是,在境外投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HW案例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关问题。该案例也是企业利用税收协定维护自身海外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我国很多雄心勃勃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由于对投资国的生产经营环境、税收法律环境等缺乏全面了解,忽视了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最终付出了高昂的税收成本,令人扼腕。就拿HW公司来说,虽然最后胜诉了,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这个案例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恰恰说明了中国企业运用税收协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的缺乏。

与在国内投资相比,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面临的税收风险更大。这是因为,海外投资企业不仅受投资国税收法律的管辖,也受我国税收法律、法规的管辖;海外投资企业不仅要按照投资国的法律纳税,还要按照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双边税收协定办理相关纳税事宜。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不仅要熟悉、掌握我国的税法,还要掌握投资国的税法,此外还得了解相关的税收协定,哪一方面不了解、处理不到位,都会引发税收风险。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因为不了解投资国的税收法律环境,特别是转让定价和税收抵免的相关规定,不清楚我国与投资国之间签订税收协定的情况,不掌握与投资国税务当局进行沟通的技巧,不知道运用两国之间的相互协商机制维护自身的税收权益,不仅支付了高昂的税收成本,也会引发致命的税收风险,面临“走得出去”却“走不下去”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