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缩小生活环境差距
6.1.1 以村庄分类改造带动环境提升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选用整村迁建、局部改建和综合整治等改造模式,加快城中村改造(见图6)。
图6 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
(1)整村迁建。依据城市规划和相关建设标准,对以下3类城中村采用整村迁建的改造方式:①城市中心区、重点产业片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等土地开发价值较高的城中村;②城市水源地等生态保障安全区内的城中村;③村庄布局杂乱、建筑密度较大,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影响城市功能提升的城中村。将这3类城中村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实行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整体拆改、统筹安置,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的城镇新社区,实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提升。
(2)局部改建。对整体环境条件较好,但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公共市政设施建设需要存在局部冲突的城中村,以及局部环境面貌较差、设施配套不全,部分房屋建筑简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城中村,采用局部改建的改造方式。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的要求,保留现状条件较好的建筑,拆除重建与周边片区景观面貌冲突的房屋和设施,促进村庄居住环境与周边区域有机融合。
(3)综合整治。对其他区位优势不突出,土地价值较低,无法实现改造资金平衡的,以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特色景观等重要保护价值的城中村,积极开展建筑外观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等综合整治工作,打造宜居环境,改善环境面貌,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统筹考虑城中村所在区位、集体经济实力、土地利用情况、资金平衡能力和村民改造意愿等因素,整村迁建33个,局部改建18个,综合整治11个城中村(见图7)。
图7 岚山区城中村改造模式分类图
6.1.2 提升安置社区的环境品质
加强社区规划设计和整治美化,处理好村内公共空间、景观面貌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塑造统一、协调的城市形象;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和街头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居民进行文体活动,促进居民交流。全面提升房屋建筑质量,新建房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75%的标准,推广住宅产业化技术,打造宜居高品质住宅。优化社区绿地布局,减少社区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建设海绵型社区。
6.1.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城中村延伸覆盖,按照日照市城市建设标准,依据《日照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配套建设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休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城中村设施短板,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
开展已改造城中村城镇基础设施接入情况普查,对尚未接入的设施要加快市政设施建设步伐,确保2017年底前实现供水、供气、供热、污水等全部接入城镇管网。对于集体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居住密度较高的城中村,高标准配建城镇基础设施;对于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口规模较小、居住密度较低的城中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保障居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