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单体铁路遗产要素保护更新的地域性表达方法
(1)既有遗产要素保护更新的地域性表达方法。
对铁路遗产的保留、保护本身就是对场地的尊重,对铁路遗产与其历史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地域性文化的最好表达。如对遗产要素周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及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必要的保护。对建筑物构架、外立面的保护,对标志性构筑物的保留再利用,都有助于场所感与可识别性的塑造,有益于地域性重塑。
①外立面整旧如旧:地域性视角下铁路遗产地遗产要素的保护更新,主要表现在优化建筑物、构筑物的界面上,强调对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以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尽量对原有废弃材料进行再次利用。如巴士底游步道西部的高架艺术区是由1.5千米长共70个红砖拱高架桥洞组成。设计者为了保存原有的风貌,在设计中强调欧洲传统的拱门形式,在外立面设置商店的橱窗,并统一使用木材、金属和玻璃等传统材料来体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见图2)。
图2 巴士底游步道高架艺术区商店
②废弃材料的再利用:残砖瓦砾、轨道钢材、枕木、渣石,不再使用的生产原料和拆除的建筑垃圾,以及废弃的机车或机车构件,这些废弃材料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重塑,从而塑造出铁路遗产地的铁路文化氛围。如厦门铁路文化公园将轨道上遗存的枕木进行了整理,与新的铺装材料间隔铺设在原轨道之间,形成一段特色的景观步行道。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中,利用原有的轨道以及附属设计进行加工改造,将其作为整条绿道的护栏使用,既节省了材料,又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废弃铁轨的生命。将部分原有的道碎进行排列组合拼贴在桥洞的墙壁上,设计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将原有铁轨改造成为铁路趣味小品,使人们在漫步的同时不忘铁路历史(见图3)。
图3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2)新建、加建遗产要素的地域性表达方法。
为了更好地表现铁路遗产地的地域性特征与历史氛围,通常要在既有遗产要素基础上进行功能性加建或标志性新建,对遗产要素进行补全。一般情况下,新建或加建的要素要对地域的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与既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①对地域人文要素的考虑。
反映历史人文地域性因素的更新,新建与加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与历史环境相协调,并适度点缀现代元素。新建、加建的元素应在体量、高度、材质、色彩、建筑后退等方面与既有遗产要素共融,并应延续既有的遗产特征。
例如,高线公园为了延续原有“铁轨穿建筑”的空间特征,对原有跨线建筑进行功能更新,并新建跨线建筑,使这一空间特征延续并被赋予现代意义。在保留高架铁路的空间特征基础上,为了不破坏自生的生态系统,再创造高架公共空间(见图4)。对于高线沿线的建筑,原有建筑融合了三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对它们中的大部分进行内部空间改造再利用,适度点缀现代建筑,达到新旧融合的意境。另外,为了营造开敞空间,紧邻高线的新建筑都是以错列式样进行排列,并不是连续的街墙模式。在特定建筑中,建筑物地面以上部分至多会有40%的部分能上升超过公园(见图5)。
图4 被传承下来的高线特征
图5 高线公园新旧共融的建筑
②对地域自然要素的考虑。
自然地理地域性因素的更新,主要反映在对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的适应以及对原有植被的尊重,表现在建筑的朝向、布局、窗体与墙面的比例、雨篷的设置、建筑底层和入口的细节处理等。
例如,厦门铁路文化公园沿线设置了咖啡馆、工艺品店等休闲服务,虽然是现代建筑的形式,但娇小的体量,砖石材质的运用,遮阳、小体量的窗户等都能展示闽南地区的建筑特色(见图6)。
图6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旁的咖啡厅、商店
③对既有要素的考虑。
加建一般分为垂直加建和水平延伸两种。
垂直加建是指在原有建筑上垂直加层扩建,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这种更新方式在竖向方向上改变了原有要素的轮廓线,并由于要素的竖向加长,因此垂直加建后要素的外部形态更挺拔,更俏丽,更有纪念性,但是这种方式要考虑原有结构的承载力。
水平延伸是指在临近或靠近原有要素建造新要素,通过新旧紧密连接的更新方式。通常可以对原有单个遗产要素进行部分延伸,也可在两个既有要素之间增加连接体。需要注意的是新旧要素之间的功能与空间的联系,这些功能体现在要素外界面的门窗洞口如何与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形态进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