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延续肌理,优化空间结构
石臼老街独特的空间肌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征,使其区别于日照市的其他老街,形成了独特的氛围和城市形象。在老街的保护与更新中,应该注重老街肌理的延续。同时,在这一基础上,为了使老街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功能的要求,应对其原本零碎的空间结构加以优化。
原有的村落与工业部分尺度相差悬殊,在规划中继续保留了这种“戏剧性冲突”。村落部分延续了主街与院落约1∶1的传统空间比例,清除了违章搭建,腾出来的空间部分作为小型的休憩空间。对于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遗迹,在其周边设置节点空间,从而使其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并有助于观者的驻足观赏。
除了村落内部的问题,村落与周围多层住宅区和道路的关系也是规划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例如,在A地段北侧,村落被2~3层品质较低的商场沿街遮挡,与城市几乎隔绝,更新方案中将其拆除,用与民居尺度、风貌相协调的新建筑代替。此外,与先前沿街不同的是,这些新建建筑并非连续不断的,而是每隔约40米的距离就被延伸出的村落主街打断。这些村落道路与人行道的交汇处成为一个个节点。如此一来,一方面,使整个村落对外呈现的界面更加富有韵律感;另一方面,增强了老街与城市的通透性,有助于其对市场的吸引力。
厂区部分的规划中,基于石臼老街“因码头兴而盛,因码头废而衰”的历史,规划挖掘出一个码头来重塑昔日繁华景象。当然,由于上海路已经将海域与老街完全隔绝,因此我们理想中的“码头”只能称之为“内港”,但这并不妨碍二者在精神和氛围上的延续关系。规划中采取了“神似”而非“形似”的手法,新建的内港无论在功能还是形态上都与先前的码头不同。伴随着老街商业、旅游开发,恢复滨水区域的航运和生产功能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其环境潜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内港的设计中,提供了众多的亲水空间,人们在此既能感受到老石臼的渔业与航贸辉煌,又能拥有美妙的休闲时光。
石臼老街空间结构松散零碎是该项目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B地块拆除后,这一问题更加棘手。最终规划采取了设置了一条“空间纽带”,将各个地块串联成为一个整体的办法。在B地块重新规划了两条主要的南北向街道,从而将北侧的A地块和南侧的D地块连接起来。同时,为了削弱连云港路对整个村落区域的割裂影响,在连云港路南北两侧设置了两个相面对的广场,两者相互呼应,从而使得南北两地块的关系更加紧密。除此之外,这条纽带其他部分是由各个地块原有的主要道路构成的,因而继承了原有道路富于变化的空间节奏,最终进一步强调了老街区的空间特色。从宏观上看,这条纽带最终与东侧的未来景区衔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石臼老街成为日照沿海旅游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