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旧村庄维度
佛山为组团城市,区域分散,经济以区镇经济为主。如上文所述,历经改革开放,佛山各级工业园争相发展、遍地开花,其中尤以村级工业园为甚,以低效用地开发为代价换取了各村镇经济上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城市蔓延,城村连片,建设无地可用,城村风貌融为一体,“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审视过往发展,在旧村庄的维度,还居于村,营造美丽乡村是更新改造的重点。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网区,坐拥珠江两大干流西江、北江交汇地,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岭南水乡就是村庄最大的特色。下面以佛山市黄连村为例进行探讨。
(1)基本情况。
黄连村位于顺德区中心偏北,毗邻顺德水道,位于佛山一环南延线西侧。距离勒流街道中心约3.9千米(见图11),总用地面积4平方千米。2013年末,户籍人口8 300人,外来人口16 000人。经济以工业、农业为主,村庄居住区位于村庄东侧,西侧、北侧为破败的工业仓储用地,南侧为新工业用地。由于历史发展,村庄居住区内部也有工业与居住混杂的情况。如今规模工业企业已经外迁或衰败,村庄有整体规划重塑发展的需求(见图12)。
图11 黄连村区位示意
图12 黄连村航拍图
(2)更新要点。
黄连村毗邻顺德水道,水乡特色突出;建村千年,历史遗存丰富;各类服务设施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群众基础好。整治的重点在于对村庄居住区内的衰败工业的功能外迁、村庄内部交通系统的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的升级、村庄特色的凸显。
通过对衰败厂房的功能提升,将工业功能迁出居住区内部,逐渐减少并消灭工业与居住混杂的情况,将工业功能迁至外围工业园区,用地高效且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通过对村庄道路系统的梳理,完善对内与对外交通功能,尤其优化村庄内部路网,减少断头路的情况,保证微循环的畅通。同时,对古街巷进行保护与发扬,大力打造黄连村慢行系统,作为旅游功能的载体;从村民实用角度,升级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使各类设施在满足使用的同时,可使村民生活更便捷,生活内容更丰富。
在黄连村庄特色凸显方面,主要是对村庄的水乡修复及村庄的文化整合。
黄连开村于宋代,建村千年,依托黄连河,开启了最早的贸易流通,促进了黄连村的兴旺与发达;依托黄连河,赛龙舟等水上民俗活动顺利沿袭。水乡风貌是黄连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但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河涌水系受到了发展的影响,现状或污染或损毁。规划通过对水系的连通、水体的整治,完善水体循环功能,打造水上游览线路,凸显村落的特色水乡景观。
黄连村历史遗存丰富。全村分布有历史庙宇、祠堂等古建筑27座,50年以上的古树32棵,古屋180多间。但由于历年来对历史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很多文物已经遭到破坏。村内非物质文化元素丰富,黄连河龙舟活动走向了全世界,醒狮是每逢佳节的庆祝仪式,粤剧粤曲在村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诸多物质与非物质元素的整合与发扬,是黄连村改造的重要途径。
规划从庙宇、祠堂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挑取有代表性的点作为旅游观光的重要节点,通过村内主要的道路(萧地大马路—建设西市—建设中市—社学大街—石龟路—关地华光路—石板街)进行连接(见图13)。将古建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开发的同时做到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复原水道,疏通水体,以村内河涌为水路游览载体,通过黄连河与内涌的联通,重塑黄连“一河七渡九牌坊”的历史风貌(见图14)。
图13 黄连村历史游览线路示意
图14 文物古迹及民俗活动
佛山村庄发展基础普遍较好,村庄维度的改造规划应以村民的需求为本,还居于村,维护村庄的组织模式、社会结构、风俗人情,考虑城镇化进程对宜居生活标准要求的提升,保证现代化的生活质量,最关键的在于继承并发扬村庄特色,凸显村庄的自然、人文特点,使改造后的村庄宜居与特色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