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山地立体海绵规划策略
根据黔江区城市实际特征和水安全、水生态需求,本文提出“峰涵谷蓄保水土,坡护洼存防涝旱;层级网联水循环,山水黔江立体绵”的立体海绵规划策略。
峰涵谷蓄保水土:黔江区城市上游区域是大面积的山体。在严格保护上游山体的同时,增强山体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在上游山体谷地、沟壑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流域蓄水能力,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保障下游城市水安全。
坡护洼存防涝旱:保护和利用“五坡四洼”,提升城市自然入渗、积存、净化能力,防治水患。“五坡”即绿地山坡、水体岸坡、道路纵坡、提坎边坡、建筑护坡,结合地形,加强五坡的保护和绿化,综合利用绿地、河岸、道路、陡坎、建筑物的坡面、立面增加绿量,增强坡地滞水、保水能力,构建立体海绵系统。“四洼”即湖库低洼、坑塘低洼、绿地广场低洼、建筑小区低洼,在城市低洼处布局“蓄”“滞”“渗”等城市海绵调蓄设施,全面提高城市总体防涝抗旱能力。
层级网联水循环:层级主要为“三层三级”。“三层”主要是指地上、地表、地下三层,遵循山地水文特性,注重地上流水、地表透水、地下渗水。结合水体分布、落差等实际情况,构建网络丰富、循环、流畅的山地海绵水系分级保护结构体系,建成顺畅通达的水源涵养、生态净化、径流通道“三级”水域海绵空间,实现山地海绵水系的层级化、立体化、生态化,提升黔江区海绵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在城市内河布置生态景观坝等调蓄设施,在入河口布河岸湿地、植被缓冲带净化雨水;联通河流、湖库、湿地、绿化带、道路生物滞留带及海绵设施,形成连续的、交织的生态水空间,实现水系统的自然循环。针对黔江区大面积硬化的问题,推广透水铺装,全面提升城市下垫面渗透能力,促进水在城市内的自然循环过程。
山水黔江立体绵:根据黔江区山地特征,综合考虑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保护、建设用地开发态势与强度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山水绿地海绵生态效益,串联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山、水、城海绵功能全面融合,分层级构建吸水、滞水、蓄水、净水的山水特色立体海绵(见图4)。
图4 立体海绵规划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