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全力提升城市功能
4.2.1 强调滨水区城市功能多样性
滨水区因其具有独特的物质形态、功能特征和地理位置,成为城市富有挑战性的区域。为了充分体现城市生活的活力,应利用滨水区所具备的集聚能力进行多元化功能策划,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休闲商业、文化创意、旅游展示等滨水产业发展。在用地布局上,从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植入休闲、娱乐、创意、旅游、居住等多种城市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成为展现城市活力、生活品质的场所。
通过考证成都历代的商业集聚区位置,结合现有主河道、湖泊两侧空间,植入公共设施、商务商业、创新创意等用地,发展文化创意、主题商业、旅游休闲、教育科研等特色产业,强化城市公园、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体育场馆等城市重要公共功能,打造滨河经济走廊,使其成为城市极具吸引力的新兴地区之一(见图4)。于滨河两岸植入多种绿色开敞空间和活动场所,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于沟渠两侧可利用空间,植入社区商业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娱乐、教育体育设施等,供人们进行交流、活动,激活社区活力。
图4 滨水特色产业分布
4.2.2 提升滨水区可达性,营造敞开式亲水空间
滨水区作为城市先行建设区域,建成时间较长,道路往往不成体系。在部分老城区中滨水区缺乏连续道路和绿化,出入困难,可达性差;而在一些新城区中,滨水道路又成为交通主干道,割裂了城市功能与滨水开敞空间的联系。水系作为城市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通的不仅是水系生态系统,更是形成城市慢行道路格局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系连通性主要是指河流通道连通不断流、河岸滨水道连通可通行、水岸生态绿化连通不间隔。因此,规划提出水网应实现“岸线通、通道通、绿化通”的目标。
运用无人机对中心城区6条主河道进行排查,采用拆除现状阻断滨河通道的障碍物或增设跨河通道的方式连通两岸,实现滨河通道河岸连续。为保证市民与自然水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将生活性道路引入滨水区,让过境性快速交通线路绕过滨水区,结合周边公交站点设置“B+R”慢行换乘枢纽,展现城市生活氛围。为了创造连续的亲水公共空间,通过拆除阻挡看水视线的滨河围墙等障碍物,构建滨水空间的视线走廊和慢行交通,实现市民和滨水地区的共生共享,同时在局部开敞空间设置一系列亲水平台和游江码头,改善“近水不亲水”的状况,为市民最大限度提供望水、亲水、玩水的条件与设施,营造人水共生、和谐相融的滨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