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城市通风系统总体空间布局
5.2.1 通风系统空间结构布局
基于沈阳风环境气候功能评价,结合《沈阳市绿地系统规划》《沈阳市结构性绿地控制规划》《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等分别划定沈阳市通风廊道系统的补偿地区、作用地区、风道地区。在中心城区形成“6大通风廊道(主要)、4大补偿区、3大作用区”的通风系统框架(见图15)。
图15 中心城区通风系统框架的通风廊道和补偿区示意图
5.2.2 补偿地区布局规划
补偿地区按照改善气候环境质量效应分为两级。
(1)一级补偿地区布局。
一级补偿地区内的风阻较低,大部分地区被自然植被覆盖,或面积较大、周边地势开阔的水体等。一级补偿地区属于生态效应明显且作为通风廊道潜力较高的区域,具有重要的气候价值,其气候环境应尽可能予以保存。规划共形成4个一级补偿区,即:西北部补偿区、西南部补偿区、北部补偿区、南部补偿区。4个一级补偿区呈楔形,也是沈阳的主要风口,为城市内部和外部通风廊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二级补偿地区布局。
二级补偿地区为调节局部区域空气质量平衡的区域,即主城区内部规模达到10公顷以上的绿地,主要以均匀分布在作用地区之间的水体、绿地等对周边热岛效应强度、污染物浓度具有缓解作用的地区为主,包括环城水系、北陵公园、中山公园、森林公园等。
5.2.3 作用地区布局规划
(1)集中商业区。
主要集中分布在二环内的太原街地区、中街—小东路地区、金廊两侧地区等中心区,均已形成集中连片的商业区,二、三环之间围绕居住用地零散分布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2)高密度居住区。
主要集中分布在三环内,以及浑南新区、沈北新区等外围新城地区。
(3)工业区。
主要集中分布在三环外的铁西新城、沈北新区的虎石台及辉山经济开发区,三环内主要集中在大东汽车产业新城及浑南主城范围内。
5.2.4 通风廊道规划布局
结合沈阳市风向与风频,依托生态绿地、河流、铁路、道路等预留足够的绿化开敞空间,构建“西一、北二、南三”6条城市主要通风廊道,主要走向为西南向、西北向、北向及南向(见图16)。这是全市通风廊道网络的核心,是形成风环境的重要廊道。
图16 中心城区6条通风廊道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