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遗产系统保护更新的地域性表达
遗产系统保护更新,就是对铁路遗产地内的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更新,地域性视角下的遗产系统保护更新主要通过遗产系统的外界面和空间格局进行表达。
(1)借鉴铁路遗产要素的线性空间特征。
轨道、桥梁、隧道等线性遗产要素是铁路遗产地遗产廊道的核心要素,是遗产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线性遗产要素的完整保留与再利用形成连续的铁路遗产体系,将轨道元素贯穿廊道的始末,在对这些线性遗产要素保护再利用的同时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例如,在遗产路径两侧栽植乡土树种和利用桥梁、隧道的空间进行地域文化展示等,以达到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就是将废弃的轨道完全保留,轨道作为绿道的主要成分贯穿绿道的始末,将铁轨的线性要素与公园的铺装系统很好地结合。铺装系统由闽南独特的红砖与现代铺装材料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轨道一侧栽植了福建的乡土树种、花卉,很好地表达了闽南文化(见图1)。
图1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内的轨道运用
(2)模仿地域性建筑物、构筑物界面。
铁路沿线的建筑物、构筑物界面是遗产廊道的侧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物、构筑物界面通常分为实体界面和虚体界面两种形式。实体界面是指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不透明状态的界面,包括墙体、屋面、外墙附加物;虚体界面是指以虚体形式存在的透明状态的界面,包括门窗、玻璃幕墙。
研究地域性建构筑物界面,也应从实体界面与虚体界面两方面着手。对地域性建筑物、构筑物界面的传承,通俗地讲,就是模仿传统的建筑物、构筑物界面,形成连续的、可识别的侧界面,来表达遗产体系的地域文化。
模仿传统的建筑物、构筑物界面,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传统地域材料的运用和传承,可以使建筑物、构筑物界面达到色彩、肌理上的统一;另一种是对传统建筑物、构筑物形式上的模仿,包括模仿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组合方式以及对外围护界面、装饰构件的移植,以达到遗产体系建筑物、构筑物侧界面形式上的和谐统一、特色鲜明。
(3)借鉴传统的空间格局,传承地域文化。
空间格局是建筑物、构筑物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而得到的适宜彼此生长的空间模式,包含传统的平面布局、路网结构等。
拉兹在设计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时,完全保留了原有的旧工业基础骨架,并利用原有的空间格局,从生态学、美学、社会学及历史等方面发掘其内在潜能,从中演绎成内容上很新的公园。虽然外在形式照旧,但内在的景观质量和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综合以上研究,借鉴轨道的线性特征,模仿地域性建筑物、构筑物界面以及借鉴原有空间格局,都可延续遗产体系的外在整体风貌,对于遗产体系的地域文化传承极为重要。
(4)文化产业培育。
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新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结合体。随着文化消费的持续升温,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成为城市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因此,深度挖掘铁路遗产资源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正迎合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配合主题节点设计相应的产业体系,包括建设文化展览馆、文化馆,依托当地特色节日,举办文化博览会、民族体育比赛等。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在引入商业项目、策划活动项目及宣传推广项目方面均考虑到与整体景观主题定位相符,同时注重形成门类丰富多样的商业文化体验活动,如引进具有老铁路时代风情的餐饮场所、主题旅馆、图书吧、纪念品商店等;举办适合游步道游憩功能的慢跑、滑板、瑜伽、太极、象棋、小型演奏、教育宣传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