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改造的背景及内涵
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历史街区,它们或留存着较为集中的文物古迹,或体现着某一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这些历史街区积淀了深厚的城市历史遗存,反映了清晰的社会发展脉络,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宝贵财富。早在20世纪初的《雅典宪章》就明确提出,要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进行妥善保护。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历史街区的多样性、辨别性、自主性和独立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让历史街区既能更加适应现代城市更新发展,又能传承其历史人文景观及传统建筑风貌,已是当前背景下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历史街区改造的根本动力和缘由不是建筑破损或功能缺失,而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整体发展的综合需求使然。一般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同样具备商业、工业、居住、行政等城市功能。在当时经济水平及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历史街区如同今天的城市核心地带,是城市有机体中生命力最旺盛的区域。与此同时,历史街区在长期历史积淀下形成了丰富繁荣的人文资源。然而,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与人口膨胀、住房紧张、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历史街区原有的物质水平、基础设施、用地结构及功能布局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随着居住区逐步向外扩张、工业逐渐剥离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
因此,历史街区改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拆旧建新,而是按照所在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进行用地结构优化和功能调整,进而提升历史街区活力,增强用地价值。同时,历史街区改造是技术性、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统筹应用,不能一味地保护复制,也不能简单的推翻重建,而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传承,从系统规划的角度出发,发掘每一条街道的文化情怀和每一栋建筑的历史情结,并植入其符合时代特征的商业、居住、行政或工业的特定魅力,进而详细到单体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外部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