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思变的策略

3.3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思变的策略

3.3.1 农村土地制度适时调整策略

当前,城乡发展已经面临分层,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发展前景完全不同。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该主动思变去研究未来城乡的发展方向。从东西部发展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较高的阶段,城市化与乡村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化进入相对较为成熟阶段,乡村发展进入逆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这一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政策,沿用了数十年之久,与当前新的发展形式已不相适应,需要主动转变,才能扫清发展之路的障碍。既然城市土地可以将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农村土地也可以考虑将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同时国家通过赎买的方式从集体手中购买所有权。由政府购买所有权后将农村土地按照用途分为非建设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将农民的安置和社保问题解决,将部分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使用权以打包的形式卖给企业,规定农用地的产出量及强制收回条件,将农村土地盘活,经济调控无形之手又可以发挥作用。调整了乡村土地发展策略后,能够有效释放发展动能。这也是从供给和消费两侧实现了创新,同时企业取得农村国有土地后可以打造新的产品,实施城市化道路中的逆城市化模式。当逆城市化模式开启后,城市更新、生态城市等理论才能更好地在老城实施,促进城市化的循环发展,城乡双赢的格局才能打开。

3.3.2 增量与存量规划发展策略

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刚性约束下,中心区位的土地价值需要得到重新认识和发掘;建成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的急迫需求,存量建设用地日益受到重视。

增量规划,以目标导向为主。增量规划,城乡的发展目标以目标导向为主,整体逻辑一般为先明确发展目标,再绘制发展蓝图,最后论证支撑体系。首先分析“做什么”,对自然环境利用、地形地貌条件、现有建设利用等方面围绕发展目标给予分析,为论证发展目标提供支撑。规划重点内容在于“描绘什么样的空间蓝图”,基本内容包括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用地构成、道路交通支撑系统、开敞空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时序安排等。增量规划的物质空间设计有可复制性。

存量规划,以问题导向为主。存量规划,解决更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先明确城市的发展问题和核心资源,即“城市发展目标是什么”,以主体的功能优化为抓手,明确核心资源的利用,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形成对既有空间及发展结构的优化升级方案,让优化方案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大众和发展要求。存量规划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需协调的利益主体多元,往往需政府、市场、百姓多方参与,共同协商,依靠单纯的空间设计难以解决实施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制度设计,以规划配套政策的方式保障规划实施,同时确保普惠大众,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城乡规划的福利。

3.3.3 发展共享短板的发展策略

由于过去高速发展,城乡发展遗留下很多短板。在新常态下,这些短板需要抓紧补齐,抓好民生工程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工作之一。民生改善是各项发展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发展要更好地把经济发展和增强百姓的获得感结合起来,不断在民生领域丰富供给内容、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补短板,既能直接提高百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又能为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拓宽发展空间,给百姓增加利益空间。民生领域短板主要体现在缩小城乡居民优质公共资源差距不力,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生态绿化和棚户区改造等都需要缩小差距,城乡建设全方位的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3.4 城乡生态规划发展策略

生态城乡是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有、社会和谐、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大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内外协调,多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城乡发展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面对城乡发展新常态,要有与之对应的新策略,当然策略也要从过去的规模、速度导向转换为品质导向。顺应自然,适应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要依据资源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主体功能区,科学规划城乡的边界。其实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集的两种社会形态,两者在相当时期是并存的关系,农村转变为城市后就不是农村了。实际上我们平时讲的农村城市化,准确地说应该是农村现代化,这样我们才能够科学地规划城乡的边界,这也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今后城乡规划的重点在于回归理性常态,认清自身局限性,更加关注实施,进而保持城乡规划的内涵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常态下城乡规划转型要求,通过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推进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创新规划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建立面向全社会规划参与机制等创新策略,促进城乡规划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