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热岛效应”分析

3.2 “热岛效应”分析

3.2.1 区域“热岛效应”分析

2000~2015年,高温区域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区域“热岛效应”呈现逐步加剧的趋势。同时,面积大于市域8%的亮温等级区域由3个增加到5个,亮温高温度区间等级增多,说明区域间温差增大、“热岛效应”加剧(见图6)。

图6 2000、2010、2015年市域地表亮温演变

3.2.2 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分析

从2000~2015年沈阳建成区“热岛”分布情况看,由“总体分散、局部加强”逐渐向“全面恶化、成片增强”转变的趋势(见图7)。主要表现为:

图7 2000、2010、2015年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全市“热岛效应”明显区不断扩大,以老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新城区扩散。

——除三环内北陵、浑河沿线、局部环城水系等地区维持较低的“热岛”强度外,整个建成区地表亮温高温度区域面积逐渐扩大,且亮温高温度区间等级增多,“热岛效应”逐渐加剧。

——长白、张士、浑南、沈北等原本“热岛效应”不明显的地区也出现了大面积“热岛”。

——主要对外交通廊道沿线及大型立交地区“热岛”现象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