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

3.1.1 城市规划缺乏权威和严肃性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但是,实际在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经常“被随意地改动”,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再平衡的过程。城乡建设的过程中涉及个人、集体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始终是个利益再平衡的过程。

规划在建设中的作用非常关键,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的依据。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建设的“龙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应得到突出体现,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居住区、公共设施、公园绿地、道路建设等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的行列中。当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经充分论证确定后,就不应该随政府领导的更替而随意改变,特别是大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等。以往地方政府换届,领导变动,规划马上跟着感觉变,而且这种规划改变往往是以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很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决定,被轻易地因个人的想法改变而改变,而领导的个人想法大多未经过科学论证,是否适用于该城市不得而知,这样的结果往往使城市发展方向“跑偏”,浪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让城市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有可能导致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让城市背负了巨额的发展债务,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近年来,这些问题引起民众很大的意见,也让科学的规划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规划的权威性受到严重质疑。

3.1.2 城市规划需要论证充分、合理,构建完善的体系

目前,不少城市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缺少联系,特别是不同部门牵头规划,往往没有足够的图纸沟通,缺乏具体专项规划及实施建设规划指导,对落实具体的建设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支撑,城市建设存在扯皮现象,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建设局面“空转”。另外,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及其他系统专业规划覆盖面不够,各地对规划的认识水准差异较大,规划的完成质量存在很大差异,这个给地方建设平台造成了落差,进而影响了地方的城乡建设结果。因此,规划体系急需建立一个质量起步平台,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编制体系。

3.1.3 规划脱离实际的情况依然存在

在规划圈流传着一句话,“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这个误解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①经济基础较好、区域位置较好的中小城市规划严重脱离实际,特别是根据新的热点、发展政策,盲目地编制大规划,脱离地方传统发展基础,编制的规划属于颠覆性的,无论是在规划期限内还是远期,都是可望不可及,无法达到。这些都属于过度超前规划。②小城市对规划不够重视,更多是领导意图,而大城市的规划又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规划流程问题。城市规划应该建立在依托现状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不是凭借地方领导的个人意见和想法,轻易定调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发展什么,发展时间要求等。而大城市由于涉及内容多、复杂,审批规划流程较慢,对发展很不利,等规划批复已过去两三年,很多建设活动已与批复规划不符,造成了建设超前于规划,使得规划缺乏指导作用,失去了规划的意义。

规划定位的顺序存在问题。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不是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客观性来思考城市如何定位,而是先直接给城市定一个发展目标,拟一个城市定位,城市建设朝某个方向发展,回过头再从规划角度给目标、定位去找足够的依据和理由。这种程序颠倒的做法,使规划脱离城市发展实际。还有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单纯从行政区域着眼,缺乏区域整体观念,甚至人为设置发展壁垒,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规划没有了经济发展基础,成了“空中楼阁”。

3.1.4 城市更新改造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大拆大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资源严重浪费。以往城乡建设模式粗放,存在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等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不少地方领导片面追求政绩,没有尊重投入产出规律,没有考虑经济效果和功能,更没有考虑投入资金的问题,对老城区不分青红皂白,以最原始、最简单、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要么将老城区、老建筑一律推倒重建,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随之被破坏,要么就是完全孤立历史区域和历史建筑,让其加速凋零,甚至坍塌损毁。而更为极端的是做“伪更新”,即有少量的历史建筑或历史价值不高的区域,为了政绩,人为将该工程扩大,大肆对历史建筑进行包装,甚至完全改变了其原有风貌,投资巨大,却完全没有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这属于城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严重浪费,人为造成了城市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消失。

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信息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逐渐弱化,甚至消亡,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普遍遭到扼杀。在不少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由于摒弃了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遗忘,并被一些所谓的时髦的东西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存,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历史认同感和历史记忆。对于很多传承了千百年的物质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城乡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规划应该足够重视,对其正在丧失的形态、地标、识别性及其他特征予以保留、修复、继承和发扬光大。

城乡的文脉被切断。城乡文脉是城乡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传统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地方盲目效仿搞建设,导致景观风格趋同化严重,丢掉了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东西。目前,城乡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低层次的简单城乡更新,丢掉乡村该有的地方特点而去学城市,模仿城市的建设和生活方式,最后建得不伦不类,结果是乡村的特点没了,城市的样子没学到。这种更新就是丢掉了最值得保护和延续的乡村与城市的文脉,使乡村和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践踏。

土地利用尚不够接地气。当前,很多城市的土地利用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工作分析研究,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土地利用浪费情况严重,大量农田、耕地被占用,在城中存在很多“白地”,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其二,城市土地规划不规范,土地利用和规划严重脱节,国土部门和规划部门各自为政,甚至不沟通,人为造成城乡发展“两张图”。“两张图”导致了很多办理环节人为复杂化,使部门效率整体不高,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让政府部门背上了“不作为”的骂名。

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由于之前发展较快,没有足够重视城乡的环境规划,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城乡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不少地区,由于发展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笔者对多数城乡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资料查阅分析,将多数城乡发展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城乡的固体废物来看,目前城乡的固体废物泛滥成灾,随意倾倒。这些年,由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处理不得当和环境保护意识单薄等原因,给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其二,从城乡的水体环境方面来看,目前城乡的水体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工业已蔓延到乡镇或城市边界外,市政设施又未及时跟上,使城乡每天产生的大量污水肆意排放,导致大城市周边水体、乡镇的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其三,从城乡空气质量方面来看,众所周知现在东南沿海是空气污染重灾区,没有风的时候空气质量严重污染,个别地区都已成为常态。类似污染环境的事还有很多,而这些污染程度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是危及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仅仅分析了目前城市规划中确实存在的主要问题,仔细分析还有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尽快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面对新旧动能转化这一机遇,如何解决这些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棘手问题,是决定新旧动能转化成功的关键。